0%

周颂·思文

2025年07月05日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佚名

译文

思文后稷
文德光辉的后稷啊
克配彼天
你的功德足以匹配上天
立我烝民
你养育了我们万民
莫菲尔极
没有人不感念你的恩德
贻我来牟
你赐予我们麦种
帝命率育
秉承上天的旨意养育众生
无此疆尔界
不分彼此疆界
陈常于时夏
将这法则广布于华夏

词语注释

后稷(hòu jì):周人的始祖,传说中的农业之神
烝民(zhēng mín):众民,百姓
来牟(lái móu):古代对麦类的统称
陈常:颁布常法。陈,颁布;常,常法

创作背景

周颂·思文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周颂·思文》作为《诗经·周颂》中的庄严篇章,诞生于西周初年宗庙祭祀的礼乐氛围中。据《毛诗序》载:"《思文》,后稷配天也",其创作可追溯至周公制礼作乐时期。当青铜编钟的余韵在镐京宗庙回荡,这首颂诗便承载着周人对始祖神性的礼赞,成为连接天人之间的神圣纽带。

农耕文明的史诗映照

诗中"贻我来牟"(赐我麦种)的吟咏,与《史记·周本纪》记载的后稷"教民稼穑"相印证。考古发现的西周碳化麦粒,在黄土高原的沉积层中默默佐证着这场农业革命。周人以农立国,将始祖后稷塑造为农业之神,正如王国维《观堂集林》所言:"周人尊祖配天之制,实肇基于此。"

天命观念的文学呈现

"克配彼天"的庄严宣告,折射出周人独特的天命观。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中指出,周人将殷商的"上帝"转化为道德化的"天"。这首颂诗正是这种政治神学的诗意表达——后稷不仅养育万民("立我烝民"),更成为天命的象征,正如青铜器何尊铭文所载"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政治理想。

礼乐制度的文学标本

诗中"陈常于时夏"的咏叹,与《尚书·康诰》"弘于天若德裕乃身"形成互文。在青铜礼器纹饰的蟠螭纹间,我们仿佛能看到周公"以德配天"的治国理念如何通过诗乐得以传播。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特别强调,此类颂诗实为周代"道德宇宙观"的仪式化表达。

当磬管之声渐歇,那些镌刻在简牍上的文字,依然传递着三千年前周人对文明起源的永恒追问——在黍稷离离的田野上,在星汉灿烂的苍穹下,人类如何以虔诚的心跳应和着天地的韵律。

赏析

《周颂·思文》是《诗经》中颂扬周人始祖后稷功德的祭祀乐歌,以简朴庄严的笔触勾勒出农耕文明的崇高图景。全诗虽仅七句,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记忆与天地情怀。

一、神圣与世俗交融的意象体系
诗中"后稷"作为核心意象,被赋予沟通天人的神性色彩。《毛诗正义》指出:"后稷配天,谓其功亦配天也",强调其教民稼穑的功德与天道相合。"来牟"(小麦大麦)的意象尤为精妙,朱熹《诗集传》释为"天赐嘉种",将农耕文明的物质基础升华为神圣馈赠。而"无此疆尔界"的广阔图景,既是对后稷教化普世的礼赞,也暗含《尚书·禹贡》"九州攸同"的大一统意识。

二、层递式的情感升华
诗歌情感呈现三重递进:首句"克配彼天"以敬畏奠定基调,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尊祖配天之辞,肃穆庄严";中段"立我烝民"转入对民生关怀,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实抱无穷之戚";至"陈常于时夏"达到高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为"布常法于中夏",将家族记忆扩展为文明范式。这种由神性到人性再到普世性的情感脉络,正是周人"以德配天"思想的诗意呈现。

三、礼乐文明的微言大义
诗中"帝命率育"四字尤堪玩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率,遍也;育,养也",揭示出天命与民生的辩证关系。而"陈常"之"常",郑玄笺注为"常教",实指农耕伦理的制度化,恰如《周礼·天官》"以九职任万民"的现实投射。这种将物质生产、精神信仰、政治制度熔铸一体的表达,正是早期华夏文明特有的思维范式。

全诗以祭歌形式完成对文明起源的史诗性叙述,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层面"雍容简重"(吴闿生《诗义会通》评语)的艺术风格,更在于为中华农耕文明提供了原初的精神密码。那些在麦穗间闪烁的神性光辉,那些打破疆界的生命关怀,历经三千年仍滋养着我们的文化基因。

点评

《周颂·思文》乃《诗经》中祭祀后稷的颂歌,其辞简而意远,其情虔而境宏。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思文'一章,言简意深。后稷配天之功,只在'立我烝民'一句道尽,而'无此疆尔界'六字,更见圣德广被之象。"此评点出诗眼所在——农神后稷"教民稼穑"的功业,已超越地域界限而达至天道永恒。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独赏其宇宙意识:"'克配彼天'四字,将农耕文明提升至形而上学高度。种子破土时向上的生命力,正是'天人合一'最朴素的呈现。"诗中"贻我来牟"(赐我麦种)的意象,被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诠释为:"一粒嘉种藏着整个华夏文明的密码,这是先民对生命繁衍最诗意的理解。"

当代学者叶嘉莹特别推崇末句"陈常于时夏"的时空交融:"'常'字双关常道与农事,'时夏'既指季节更迭,又暗含文明传承。五字中可见周人以农立国的智慧,将四时劳作升华为永恒的精神仪式。"此诗看似平实的叙述里,实则有"天—人—地"三重维度交织,恰如钱穆所言:"颂诗之妙,在把最朴素的感恩,唱成最庄严的宇宙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