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率文武百官东巡泰山,于云烟缭绕处行封禅大典。彼时大唐国势如日中天,开元盛世之辉映得岱宗霞光万丈,《封泰山乐章·舒和》便在这天地人神共鉴的庄严时刻应运而生。
乐官张说奉敕制词时,以"六钟翕协"暗合《周礼》"六变而天神降"的礼乐传统,编钟金声玉振间,仿佛见黄帝大合鬼神于泰山的古远仪轨。八佾之舞舒卷如云,既承汉魏以来"八风从律"的乐理精髓,更将太宗《七德舞》的武德遗韵化作春风化雨的祥和。玄宗亲自谱曲,使九韶古调与龟兹新声交融,恰似丝绸之路上驼铃与编磬的共鸣。
当祭坛青烟直上九霄时,乐句"天地清"三字绝非虚言——史载封禅当日"夜有赤光照耀",泰山之巅云开雾散,群臣皆见北斗七星明灿异常。这组乐章遂成盛唐气象的音律注脚,既有河清海晏的政治隐喻,亦含"神人以和"的古老巫祝遗响,终在《旧唐书·音乐志》的竹帛间凝成永不褪色的盛唐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