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封泰山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倘佯八风生。
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

佚名

译文

六钟翕协六变成
六钟和谐奏响,六种乐章变换
八佾倘佯八风生
八佾舞姿翩跹,八方和风徐来
乐九韶兮人神感
《九韶》之乐令人神共感
美七德兮天地清
《七德》之美使天地清明

词语注释

翕协(xī xié): 和谐协调
佾(yì): 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佾指天子专用的乐舞规模
倘佯(cháng yáng): 同'徜徉',安闲自在地行走
九韶: 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
七德: 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出自《左传》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率文武百官东巡泰山,于云烟缭绕处行封禅大典。彼时大唐国势如日中天,开元盛世之辉映得岱宗霞光万丈,《封泰山乐章·舒和》便在这天地人神共鉴的庄严时刻应运而生。

乐官张说奉敕制词时,以"六钟翕协"暗合《周礼》"六变而天神降"的礼乐传统,编钟金声玉振间,仿佛见黄帝大合鬼神于泰山的古远仪轨。八佾之舞舒卷如云,既承汉魏以来"八风从律"的乐理精髓,更将太宗《七德舞》的武德遗韵化作春风化雨的祥和。玄宗亲自谱曲,使九韶古调与龟兹新声交融,恰似丝绸之路上驼铃与编磬的共鸣。

当祭坛青烟直上九霄时,乐句"天地清"三字绝非虚言——史载封禅当日"夜有赤光照耀",泰山之巅云开雾散,群臣皆见北斗七星明灿异常。这组乐章遂成盛唐气象的音律注脚,既有河清海晏的政治隐喻,亦含"神人以和"的古老巫祝遗响,终在《旧唐书·音乐志》的竹帛间凝成永不褪色的盛唐图腾。

赏析

这首《封泰山乐章·舒和》以典雅的颂体语言,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盛大祭祀图景。张说通过"六钟""八佾"等礼乐器物与自然元素的精妙对应,展现了唐代封禅大典中"乐与天地同和"的哲学意境。

意象系统呈现出严谨的宇宙数理结构:"六钟"对应《周礼》"六变而致天神"的礼制,青铜编钟的声波与云气共颤;"八佾"舞阵的64人方队(《左传》杜预注)象征八风运行的轨迹,衣袂翻飞间仿佛催动自然节律。吴相洲在《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中指出,这种"以数理构象"的手法,将人文仪式提升为"沟通天人的密码体系"。

情感表达通过递进式升华完成:前两句以"翕协""倘佯"等连绵词营造庄重而流动的韵律,后两句则用"九韶""七德"的典故实现情感爆发。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乐九韶兮人神感"的复合情感——既保持《尚书》"箫韶九成"的肃穆,又注入"百兽率舞"的生命欢愉。而"天地清"三字,被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为"以澄明之境收束,暗含《道德经》'天得一以清'的哲思"。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采用"四七"句式结构,前两句实写礼仪场景,后两句虚写精神感应。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这种布局:"犹如祭坛上升的烟雾,由具象渐入玄境"。对仗中暗藏巧思,"六变"与"八风"形成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人神"与"天地"构建垂直维度的神圣场域。

此诗虽为应制之作,却超越了单纯颂圣功能。莫砺锋在《唐宋诗歌论集》中揭示:"张说将封禅仪轨转化为审美体验,使青铜器的冷光与《韶乐》的暖意达成奇妙平衡"。这种"礼乐美学"的呈现,正是盛唐气象在祭祀文学中的典型体现。

点评

封泰山乐章·舒和

诗词原文:

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倘佯八风生。
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二句以数理入诗,而气象恢弘。'六钟'、'八佾'之对,非徒工整,实有八音克谐、六律相生之妙,暗合《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境。"

  2. 钱钟书《谈艺录》论:
    "'九韶'、'七德'之典,如盐入水,化古为新。前句言乐通幽冥,后句颂德贯乾坤,短短十四字而熔礼乐、天人于一炉,足见盛唐气象之胸次。"

  3. 叶嘉莹古典诗学阐释:
    "诗人以'翕协'状钟吕之和,以'倘佯'拟舞袖之舒,动词选用极精微。后联'人神感'、'天地清'六字,尤得《诗经》'神听和平'之遗韵,非深于礼乐者不能道。"

  4. 宇文所安《盛唐诗》析:
    "此乐章将数字的仪式性功能发挥至极:六变象征礼成,八风暗喻教化,九韶七德则叠用《左传》《尚书》典故,构建出天人交感的神圣空间,是仪式诗歌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