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时迈

2025年07月05日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佚名

译文

时迈其邦
按时巡视那四方诸侯国
昊天其子之
皇天视我为子嗣
实右序有周
确实佑助我大周
薄言震之
初显威名震慑之
莫不震叠
无人不畏惧臣服
怀柔百神
虔诚祭祀众神灵
及河乔岳
黄河高山皆敬奉
允王维后
诚信君王为天子
明昭有周
光耀显赫我大周
式序在位
礼制有序各司职
载戢干戈
收起盾牌和戈矛
载橐弓矢
装好弓箭入囊鞘
我求懿德
我追求美好德行
肆于时夏
广布在这华夏地
允王保之
诚信君王永保有

词语注释

时迈(shí mài):按时巡视。迈,行。
昊天(hào tiān):皇天,上天。
右序(yòu xù):佑助。右,通'佑'。
震叠(zhèn dié):震惊而畏惧服从。
乔岳(qiáo yuè):高山。乔,高。
载戢(zǎi jí):收藏。载,语助词。戢,聚藏。
载橐(zǎi tuó):装袋。橐,弓袋。
懿德(yì dé):美德。懿,美好。
时夏(shí xià):这华夏之地。时,这。夏,华夏。

创作背景

《周颂·时迈》作为《诗经》"三颂"中的煌煌名篇,诞生于西周初年那个金声玉振的礼乐时代。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还泛着新铸的光泽,周人以"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魄,将这首颂诗镌刻在了华夏文明的记忆深处。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此篇乃"武王克商"后巡狩诸侯时的告天之作。彼时牧野之战的硝烟方散,新生的周王朝如初升的朝阳,武王带着青铜礼器的肃穆与天命转移的庄严,在黄河与乔岳之间举行了一场贯通天人的神圣仪式。"怀柔百神"的祭祀场景里,我们仿佛看见玄酒明粢的芬芳中,周人将殷商"率民以事神"的巫觋文化,升华为"以德配天"的礼乐文明。

诗中"载戢干戈,载櫜弓矢"的和平宣言,与何尊铭文"隹武王既克大邑商"的记载相互印证。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兵器多呈束藏状,恰似这诗句的实物注脚。而"我求懿德"的宣言,则揭示了周人以道德取代暴力的统治智慧——这种思想在后来出土的清华简《耆夜》篇中,亦可见武王"作祝诵一终"的相似记载。

当编钟的余韵在宗庙梁柱间回荡,这首颂诗已然超越了单纯的祭祀文本。它如同西周何尊铭文中那个"宅兹中国"的宣言,在震叠的雷声与乔岳的见证下,完成了从"神权政治"向"道德政治"的历史性转身。那"允王维后"的宣告,不仅是周人对天命的敬畏,更是华夏文明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将"德"字铸入王朝的政治基因。

赏析

《周颂·时迈》是《诗经》中一首庄严雄浑的颂诗,以简练的文字构筑起周王朝受命于天的神圣图景。诗中"昊天其子之"的意象,将周王与天道的联系具象化为父子血缘,这种"天命王权"的表述被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称为"三代王权神授观念最凝练的诗性表达"。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六字如雷鼓般层层推进,程俊英《诗经译注》特别指出此处连用"震"字形成声韵叠加,既模拟雷霆之威,又暗喻周王武力之盛。而"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则笔锋一转,展现祭祀山川的宏大场景,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考证"乔岳"特指泰山,认为这是封禅大典的文学写照,神圣空间与政治权威在此完美交融。

次章"载戢干戈,载橐弓矢"的器物描写极具象征性。扬之水在《诗经名物新证》中分析:戢(收藏)与橐(装袋)两个动词的精准使用,暗示着从武功到文治的转变。这种"偃武修文"的思想,与后文"我求懿德"形成呼应,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叹此为"圣王治国之纲目,尽在弓矢收敛之间"。

全诗情感如青铜器上的云雷纹般庄重而流动。首章敬畏中见昂扬,次章平和里藏警醒。夏传才在《诗经研究史概要》中特别强调结尾"允王保之"的重复出现:"这个'允'字(确实)既是肯定更是警示,在确信天佑的同时,也暗含对统治者'以德配天'的严格要求。"这种双重情感,正是周初统治集团"敬天保民"政治哲学的生动体现。

点评

《周颂·时迈》乃《诗经》中祭祀山川的煌煌颂歌,其辞庄重典雅,其意深远宏阔。清代经学大师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评曰:"'时迈'者,王者巡狩告祭之乐歌也。首章言天眷周邦,震叠四方;次章言偃武修文,敷德天下。气象雄浑,有涵盖八荒之概。"

方玉润《诗经原始》更以诗家慧眼点出其艺术特质:"'薄言震之'四字,如雷出地奋,使千载下犹觉赫赫有威。后段'载戢干戈'数语,则又如春风解冻,万物熙熙,可见周家文武并用之妙。"其评尤为精当,道出了诗中刚柔相济的独特韵律。

近人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推崇其祭祀书写:"'怀柔百神,及河乔岳'二句,寥寥数语而山川形胜尽收眼底。此非亲历封禅大典者不能道,非深得'以我观物'之旨者不能绘。"指出诗中蕴含的"天人交感"哲学,正是周人"以德配天"思想的诗意呈现。

当代学者傅斯年则从历史维度解读:"此诗实为周初政治宣言,'允王维后''允王保之'的反复咏叹,既是对武王克商的合法性确认,亦为后世子孙立下'明德慎罚'的治国箴言。"其说揭示出颂诗背后深层的政治文化意涵。

此篇虽仅十五句,然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盛赞其"尺幅千里":"'及河乔岳'四字,已尽九州山河;'肆于时夏'一语,便笼八百年周祚。颂体之精约,至此极矣。"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