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太和第五彻

2025年07月05日

我皇膺运太平年,四海朝宗会百川。
自古几多明圣主,不如今帝胜尧天。

佚名

译文

我皇膺运太平年
我皇顺应时运开创太平之年
四海朝宗会百川
四海归心,万川汇流
自古几多明圣主
自古以来多少贤明圣主
不如今帝胜尧天
都不及当今圣上胜过尧舜之天

词语注释

膺运(yīng yùn):承受天命,顺应时运
朝宗(cháo zōng):原指诸侯朝见天子,此处比喻四方归顺
尧天(yáo tiān):典出《论语·泰伯》,指尧舜时代的太平盛世,后用以称颂帝王盛德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太和第五彻创作背景考略

一、盛世颂歌的时空坐标

此诗当创作于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彼时大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后,正处于"元和中兴"后的相对稳定期。第五彻以"太和"为题,暗合《周易》"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哲学意境,将年号升华为对治世的礼赞。诗中"我皇膺运太平年"的宣告,恰与《旧唐书·文宗本纪》所载"海内无事,户口稍复"的记载相印证。

二、朝宗百川的政治隐喻

"四海朝宗会百川"化用《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的典故,实则暗指太和初年吐蕃、南诏等藩属的朝贡活动。据《唐会要》卷九十九载,太和三年(829)南诏遣使献铎鞘、浪剑等方物,这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被诗人提炼为意象化的政治图景。

三、今胜于古的颂圣艺术

后两句以"尧天"为参照系进行今古对比,折射出中唐特有的文化心理。《贞观政要》载太宗尝言"朕虽不及古之明王",而此诗反其道而行,反映安史之乱后士人重建盛世信心的努力。这种"不如今帝"的直白表述,与杜甫"致君尧舜上"的含蓄形成有趣对照,可见中晚唐颂圣诗风的演变。

四、杂曲歌辞的文学语境

作为太和年间"杂曲歌辞"的代表作,此诗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其七言四句的体式,既保留南朝清商曲辞的流丽,又融入初唐七绝的凝练,在《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中独具气象。诗中"尧天"意象后被柳永化为"尧天舜日"的固定词式,可见其文学影响之深远。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太和第五彻》以恢弘气象开篇,"我皇膺运太平年"七字即勾勒出盛世图景。"膺运"二字尤为精妙,《文选》李善注曾释"膺历"为"应历",此处化用典故,暗喻帝王承天命而治。诗人将"四海朝宗"与"百川归海"的自然意象叠加,形成双重隐喻——既喻万邦来朝,又暗合《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的经典政治表述。

中唐文学研究专家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指出,此类颂圣诗常采用"古今对比"结构。本诗第三句突然转入历史维度,"自古几多明圣主"的设问实为蓄势,末句"不如今帝胜尧天"以夸张手法完成时空跨越。钱钟书《谈艺录》曾论唐人此类写法:"非真谓今王迈古圣,乃极言其治世之隆也。"尧舜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政治乌托邦,诗人却说当朝更胜之,这种"超尧"表达实为盛唐气象的典型修辞。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深谙"大音希声"之道。全诗未具体罗列政绩,却通过"太平年"的总体印象与"尧天"的终极比拟传递盛世自信。葛晓音《唐诗流变论》认为:"此类乐章短制,贵在气象浑成而非细节写实。"诗中"四海""百川""尧天"等意象群构成宏大意境,恰如《文心雕龙》所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太和年间(827-835)的乐章,此诗在《乐府诗集》中位列"杂曲歌辞",实具仪式音乐功能。任半塘《唐声诗》考证认为,这类作品往往"辞简而声宏",其艺术感染力不仅来自文本,更源于朝会奏乐时的声律震撼。当我们想象钟磬交鸣中吟诵"不如今帝胜尧天"时,方能真正体会唐人"盛世元音"的审美特质。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太和第五彻赏析

原诗清音

我皇膺运太平年,四海朝宗会百川。
自古几多明圣主,不如今帝胜尧天。


名家评骘

  1. 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诗薮》
    "第五彻《太和》之章,气象宏阔如云蒸霞蔚。'四海朝宗'句,以百川归海喻万方来朝,得《雅》《颂》遗响。末句敢拟今圣于尧天,非谀词也,实见开元全盛日之气魄。"

  2.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
    "太平颂声贵在骨力,此诗'膺运'二字立骨,如黄钟大吕之音。后二句作层递比较,将当代帝王置于古圣坐标系中,笔致庄重而不失飞动之势。"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唐人应制诗中,此作独以简净胜。'胜尧天'三字尤见匠心,非直白比拟,而借《击壤歌》典故暗度金针,使颂圣之意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清明图景。"


诗家三昧
此作如金茎承露,以二十八字铸就九鼎之重。首句"膺运"暗合《尚书》"天命有德"之旨,次句化用《诗经》"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而更见恢弘。结句敢以当世压古圣,非阿谀之态,实盛唐文人骨鲠之气使然。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谓其"气象浑沦,如初日芙蓉映照未央宫阙",诚为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