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渭水支流漆沮二水静静流淌,水面泛着细碎的波光。周王率领百官来到水畔,准备举行一年一度的宗庙冬祭。《周颂·潜》这首庄严而简古的诗篇,便诞生于这般氤氲着水汽与香火的仪式之中。
据《毛诗正义》记载,此诗乃"季冬荐鱼,春献鲔"的祭祀乐歌。周人以漆沮二水为天然鱼仓,《史记·周本纪》称"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其中暗含对周人善用水利的赞许。诗中罗列的鳣(大鲤鱼)、鲔(鲟鱼)、鲦(白条鱼)、鲿(黄颡鱼)、鰋(鲇鱼)等六种鱼类,恰似一幅西周时期的《水族贡品图》,折射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庄严传统。
当青铜礼器的冷光映照着鲜鱼祭品,主祭者吟诵的每个字都沉甸甸地坠着双重分量:既是向祖先汇报治下物产丰饶,又暗含《礼记·月令》所谓"季冬之月,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的政教意味。那"以介景福"的尾韵,在袅袅升腾的香烟中,将渔猎文明的古老记忆与农耕文明的礼乐精神,编织成永恒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