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潜

2025年07月05日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佚名

译文

猗与漆沮
啊,漆水与沮水
潜有多鱼
水下藏着许多鱼儿
有鳣有鲔
有鳣鱼也有鲔鱼
鲦鲿鰋鲤
鲦鱼、鲿鱼、鰋鱼和鲤鱼
以享以祀
用来献祭祖先神明
以介景福
祈求赐予大福气

词语注释

猗与(yī yú):叹词,表示赞美
漆沮(qī jū):周朝时的两条河流名
鳣(zhān):大鲤鱼,一说为鲟鱼
鲔(wěi):鲟鱼的古称
鲦(tiáo):白鲦鱼
鲿(cháng):黄颊鱼
鰋(yǎn):鲇鱼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渭水支流漆沮二水静静流淌,水面泛着细碎的波光。周王率领百官来到水畔,准备举行一年一度的宗庙冬祭。《周颂·潜》这首庄严而简古的诗篇,便诞生于这般氤氲着水汽与香火的仪式之中。

据《毛诗正义》记载,此诗乃"季冬荐鱼,春献鲔"的祭祀乐歌。周人以漆沮二水为天然鱼仓,《史记·周本纪》称"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其中暗含对周人善用水利的赞许。诗中罗列的鳣(大鲤鱼)、鲔(鲟鱼)、鲦(白条鱼)、鲿(黄颡鱼)、鰋(鲇鱼)等六种鱼类,恰似一幅西周时期的《水族贡品图》,折射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庄严传统。

当青铜礼器的冷光映照着鲜鱼祭品,主祭者吟诵的每个字都沉甸甸地坠着双重分量:既是向祖先汇报治下物产丰饶,又暗含《礼记·月令》所谓"季冬之月,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的政教意味。那"以介景福"的尾韵,在袅袅升腾的香烟中,将渔猎文明的古老记忆与农耕文明的礼乐精神,编织成永恒的文化基因。

赏析

《周颂·潜》以漆沮二水的鱼祭场景,勾勒出一幅西周王室祭祀的生动图卷。诗中"猗与"的感叹词开篇,如一声悠长的咏叹,瞬间将读者带入庄严而丰饶的祭祀氛围。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这种发语词的使用"使诗句产生音乐般的韵律感",为全诗奠定了肃穆又欢欣的情感基调。

"潜有多鱼"四字精炼如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赞赏"潜"字的运用:"不曰'渊'而曰'潜',既状鱼群潜游之态,又暗合祭祀时诚敬之心"。水中游鱼不仅是实物供品,更成为连接人神的媒介。随后连用"鳣鲔鲦鲿鰋鲤"六种鱼名,罗列而不显呆板,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如观《尔雅·释鱼》图,鳞次栉比中自见先民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祭祀场景的描写尤见匠心。"以享以祀"的重复句式,形成庄严的仪式节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认为:"'享''祀'二字同中有异,前者强调敬献之诚,后者侧重祈福之愿"。末句"以介景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陈子展《诗经直解》解读为:"由实入虚,从鳞介之物升华为永恒之福,体现周人'敬天法祖'的宗教智慧"。

全诗仅二十六字,却构建起"水域-鱼群-祭祀-福祉"的完整意象链。傅斯年在《诗经讲义稿》中盛赞:"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简朴中见出凝重,于克制处彰显虔诚"。这种"因物起兴,托物言志"的手法,正是《周颂》祭祀诗的核心特征,鱼群的丰饶既象征国运昌隆,也寄托着对"天命靡常"的敬畏之心。

点评

《周颂·潜》乃宗庙祭祀之乐歌,其辞简而意丰,其味淡而旨永。清代经学大师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评点此篇:"漆沮二水,鱼之所聚,天子乘时取之,奉祭于庙,此周家重农报本之盛典也。"一语道破诗中蕴含的农耕文明祭祀传统。

方玉润《诗经原始》更盛赞其"寓深意于平淡":"'猗与'二字,悠然神远,似闻赞叹之声。不写祭祀之盛,而单咏鱼之丰美,正见虔诚之意在物产之阜,此所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也。"此评点出诗人以物象寄虔诚的高妙手法。

当代学者扬之水在《诗经别裁》中特别赏析其空间构建:"由漆沮之水(远景),至水中潜藏的鱼群(中景),终归于'以介景福'的祭祀场景(近景),如镜头推移,将自然馈赠与人文仪典完美绾合。"此说揭示出短短六句中蕴含的深邃时空意识。

最耐人寻味者,当属钱钟书《管锥编》中的比较诗学见解:"'潜有多鱼'与《小雅·鱼丽》'鱼丽于罶'异曲同工,然彼为宴飨之乐,此乃祭祀之庄。同是鱼意象,一显人世欢愉,一通天人之际,可见《诗》之'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此论深刻阐发了意象运用的多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