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园有桃

2025年07月05日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佚名

译文

园有桃
果园里长着桃树,
其实之肴
它的果实是佳肴。
心之忧矣
心中忧愁难消,
我歌且谣
我唱歌又诵谣。
不知我者
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士也骄
说我这个人太狂傲。
彼人是哉
那些人说得对吗?
子曰何其
你说这该如何是好?
心之忧矣
心中的忧愁啊,
其谁知之
有谁能真正知道?
其谁知之
有谁能真正知道,
盖亦勿思
干脆别再去思考!
园有棘
果园里长着酸枣,
其实之食
它的果实可充饥饱。
心之忧矣
心中忧愁难消,
聊以行国
姑且在国中游遨。
不知我者
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士也罔极
说我不懂规矩太胡闹。
彼人是哉
那些人说得对吗?
子曰何其
你说这该如何是好?
心之忧矣
心中的忧愁啊,
其谁知之
有谁能真正知道?
其谁知之
有谁能真正知道,
盖亦勿思
干脆别再去思考!

词语注释

肴(yáo): 美味的食物
棘(jí): 酸枣树
罔极(wǎng jí): 没有准则,胡闹

创作背景

关于《园有桃》的创作背景

《园有桃》出自《诗经·魏风》,其诞生于春秋时期魏地(今山西芮城一带)。彼时魏国地处晋南,土地贫瘠而赋税苛重,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日盛,士人阶层在动荡中陷入深刻的身份焦虑。

诗中"园有桃,其实之肴"的起兴,实为饥馑年代的隐喻。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61年魏国被晋献公所灭前,连年旱灾导致"园无桃棘"的惨状。诗人以桃棘果实为食的描写,既是对民生凋敝的白描,亦暗含"食之无味"的精神苦闷。

"心之忧矣"的反复咏叹,折射出两周之际士人的集体困境:旧有的礼乐制度崩坏,"不知我者"的指责揭示了新兴贵族与守礼士人间的价值冲突。所谓"谓我士也骄""谓我士也罔极",正是对《礼记·曲礼》"士不滥"传统准则被颠覆的痛切控诉。

诗中"聊以行国"的漂泊,与《毛诗序》所述"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相印证。考古发现的魏国青铜器铭文显示,其末代君主曾"暴虐无道",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诗人选择以"盖亦勿思"作结——在无人理解的苦闷中,唯有强迫自己停止思考方能获得片刻喘息。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制,与《魏风》中《陟岵》《伐檀》等篇相似,通过桃棘意象的递进(由食到弃),展现了一个清醒者在家国倾覆前的精神跋涉。那园中桃棘,终究成了时代剧变中知识分子心灵的最后一个锚点。

赏析

这首古老歌谣以桃园起兴,却将甜美的果实化作苦涩的忧思。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评点道:"'心之忧矣'四字如重锤击磬,将田园牧歌敲出裂痕",园中桃李本应象征丰足,诗人却以"其实之肴"的反讽笔法,揭示出精神饥馑远比物质匮乏更灼人心。

意象的递进颇具匠心。从"歌且谣"的自我排遣,到"行国"的踽踽独行,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由静而动,由内而外,忧思如藤蔓攀出墙垣"。棘树意象的出现尤具深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据:"棘较桃更野生化,暗示诗人与世俗的疏离已达不可调和之境"。

"不知我者"的复沓咏叹,构建出双重孤独的迷宫。程俊英《诗经译注》分析:"'谓我骄'是道德批判,'谓我罔极'已是存在否定,可见流言之毒日益深重"。而"彼人是哉,子曰何其"的设问,王夫之《诗经稗疏》解读为:"非疑他人,实自疑也,此忧思最痛切处"。

末章"盖亦勿思"的自我劝慰,实为最沉痛的宣言。朱熹《诗集传》点破:"非真能忘,乃知不可解而强解之"。这种"欲忘难忘"的悖论,恰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如见诗人掷笔太息,而余音绕梁三千年不绝"。

全诗以简朴语言构筑复杂情感结构,印证了刘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的论断。当桃园成为精神困局的隐喻,那些反复叩问的"其谁知之",已然超越个人牢骚,成为所有时代清醒者的永恒天问。

点评

名家点评

朱熹《诗集传》评曰:

"园有桃"一章,忧时伤己之辞也。园本有桃可食,而诗人反以为忧,盖托物起兴,言外有不得志之意。"谓我士也骄"者,世人不察其心,反诮其狂傲,此正屈子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叹。末句"盖亦勿思"尤见悲怆,非真能忘怀,实乃无可告语之痛。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

此诗两章叠咏,如怨如慕。"园有桃""园有棘"皆眼前景,而"心之忧矣"四字忽作变徵之音。诗中连用"其谁知之"二叠句,如叩磐而无人应,遂结以"勿思"自解。王士禛谓此"忧谗畏讥之作",然细味之,实有《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之遗响。

钱钟书《管锥编》析:

"其实之肴"与"心之忧"形成尖锐对立,园中嘉树本堪怡情,然诗人食之无味,此即《楚辞》"援丰草以为饰兮,思彭咸之故宇"之比兴法。西方诗学所谓"悖论修辞",于此可见先秦诗人已臻化境。"谓我士也罔极"一句,尤见世俗之眼难量高士胸襟,与莎翁剧中哈姆雷特被目为疯癫,异曲同工。

叶嘉莹《诗经诠解》:

此诗最动人处在"知"与"不知"的张力。两章末四句以螺旋递进式设问,将孤独感推向极致。苏轼《卜算子》"谁见幽人独往来"、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皆可溯源于此。"盖亦勿思"非决绝语,实是柔肠百转后的无奈收束,较之放言高论更见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