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岐山脚下,周人新铸的青铜器还散发着冶铸时的余温。当《周颂·赉》的颂声在镐京的明堂中响起时,那些参与过牧野之战的将士们,或许正凝视着手中尚未拭净血痕的斧钺。
这是一首镌刻在历史转折点上的诗篇。据《尚书·武成》记载,武王克商后"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而《赉》正是这场伟大征伐的余响。诗中"文王既勤止"的追述,与1976年陕西出土的利簋铭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形成奇妙的互文——那个甲子日的晨曦里,周人背负的不仅是干戈,更有文王"肇基王迹"的遗志。
"敷时绎思"的训诫,在青铜器何尊的"宅兹中国"铭文中得到印证。当周人从"小邦周"成为"大邑周",这首诗便成了重新编织政治经纬的丝线。那些在殷商旧都举行的封禅仪式上,乐师们反复吟唱的"我徂维求定",恰与《周易·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考古学家在周原遗址发现的占卜甲骨显示,周初统治者常以"时周之命"自警。这首诗最后反复咏叹的"於绎思",或许正是对着新出土的殷商青铜器上那些被刻意磨去的族徽发出的感慨——那些消失的图腾,与新兴的周礼,在颂诗的余韵中完成了天命流转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