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汉宗庙乐舞辞。武德舞

2025年07月05日

明明我祖,天集休明。神母夜哭,彤云昼兴。
笾豆有践,管籥斯登。孝孙致告,神其降灵。

佚名

译文

明明我祖,天集休明
我们光辉的祖先啊,上天赐予吉祥与光明。
神母夜哭,彤云昼兴
神母在夜晚哭泣,红云在白昼升腾。
笾豆有践,管籥斯登
祭器整齐排列,乐器奏响升堂。
孝孙致告,神其降灵
孝孙虔诚祷告,祈求神灵降临显灵。

词语注释

休明:吉祥光明。
彤云:红云。彤(tóng),红色。
笾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笾(biān),竹制器皿;豆(dòu),木制器皿。
管籥:古代乐器。籥(yuè),一种管乐器。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汉宗庙乐舞辞·武德舞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长安宫阙的朱墙碧瓦映着残阳,太常寺的乐工们正调试着编钟磬鼓。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正值大汉王朝如日中天之际,这首《武德舞》作为宗庙祭祀的乐舞辞,在太庙的袅袅香烟中诞生。

历史经纬

  1. 承周礼而创新制

    • 据《汉书·礼乐志》载,汉初叔孙通采古礼与秦仪制定宗庙乐舞,至武帝时"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将《武德舞》列为"文始""五行"等四舞之一,用以祭祀高祖刘邦。
    • "神母夜哭"暗合《史记·高祖本纪》中刘媪梦神遇蛟龙的传说,彤云昼兴则隐喻赤帝子斩白蛇的祥瑞。
  2. 礼乐中的政治叙事

    • 诗中"笾豆有践"出自《诗经·小雅》,以周礼器皿的庄重排列,昭示汉承周制的正统性。
    • 武帝时期强化"孝治天下"理念,"孝孙致告"既是祭祀仪轨,亦暗喻诸侯王需如孝孙般臣服中央。

艺术匠心

乐官以三言为骨,四言作髓:"天集休明"如黄钟大吕般简劲,"神其降灵"似清庙瑟鸣般余韵悠长。班固《两都赋》曾描绘此舞"钟鼓铿锵,管弦烨煜",可见其以肃穆的节奏再现高祖提剑定天下的武德之功。

黄昏的祭坛上,巫祝的佩玉叮当作响,那些凝固在简牍中的文字,终在韶乐的涟漪里化作大汉王朝的血脉图腾。

赏析

《郊庙歌辞·汉宗庙乐舞辞·武德舞》以简练庄重的笔触,构建了一幅神圣而恢弘的祭祀图景。开篇"明明我祖,天集休明"二句,以叠字"明明"强调先祖德行的昭彰,而"天集休明"则暗喻天命所归。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特别指出,此类宗庙乐章"气象雄浑,有吞六合之势",此处的天人之际的描写正是典型体现。

诗中意象的运用极具张力。"神母夜哭,彤云昼兴"构成昼夜交替的时空画卷,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评此联:"夜哭状其悲壮,昼兴显其辉煌,阴阳相济,恰合武德之刚柔并济"。彤云意象既暗喻祥瑞,又与神母形象形成刚柔对照,折射出汉代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内核。

祭祀场景的描摹尤见功力。"笾豆有践,管籥斯登"通过礼器与乐器的并置,营造出视听交融的仪式感。王运熙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研究》中分析:"'践'字妙在双关,既指礼器陈列之整齐,又暗含对礼制精神的践行"。管籥的加入,使静态祭祀顿生韵律之美,符合《礼记》"礼乐相须为用"的记载。

末二句"孝孙致告,神其降灵"将情感推向高潮。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强调:"'致告'二字凝练如甲骨卜辞,而'降灵'之祈使语气,恰体现汉代天人感应思想"。这种人神对话的笔法,既保持庙堂文学的庄重,又流露子孙真挚的追慕之情。

全诗在四言句式间暗藏跌宕之势,郑樵《通志·乐略》称其"肃穆处见飞动,简质中含深情"。尤其通过"夜哭/昼兴""笾豆/管籥"的意象对举,在十八字中完成从天道到人事、由物质祭祀到精神感通的升华,堪称汉代宗庙乐舞辞的典范之作。

点评

《汉宗庙乐舞辞·武德舞》作为汉代宫廷雅乐代表,以雄浑典雅的笔调书写宗庙祭祀的庄严肃穆,历代文论家多有精妙评述: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云:"汉初雅制,武德舞列庙堂。'天集休明'四字,写尽高祖受命之隆;'神母夜哭'之象,暗合赤帝子传说,使典诰之文亦生瑰丽之色。"

**王夫之《古诗评选》**尝言:"郊庙歌辞贵在质而不俚,此篇'笾豆有践,管籥斯登'八字,器物罗列间自显礼乐秩序,所谓'大音希声'者,正在此等简净处。"

**沈德潜《古诗源》**评曰:"'孝孙致告'句最得祭祀精髓,将生者之虔敬与先祖之威灵绾合无间,犹见周颂《清庙》遗响。"

近人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特别指出:"'彤云昼兴'之景,实为汉代天人感应美学之典型呈现——云气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成为天命的视觉符号,此乃郊庙文学独有的神圣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