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载芟

2025年07月05日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佚名

译文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铲除杂草,砍伐树木,土地耕得松软湿润。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成千对的人一同除草,走向低田,走向小路。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
有家长,有长子,有次子,有众子弟,有强劳力,有帮手。
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送饭的人吃得香甜,妻子温柔可爱,男子强壮可靠。
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锋利的犁头,开始耕种南亩,播下各种谷物。
实函斯活,驿驿其达。
种子蕴含生机,接连破土而出。
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
壮苗挺拔喜人,禾苗整齐茂密,除草细致周到。
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收获的庄稼堆积如山,数量多得数不清。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酿成美酒甜酒,献给先祖先妣,配合各种礼仪。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酒食香气扑鼻,是国家的荣耀。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花椒香气远扬,使老人长寿安康。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不但是现在这样,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词语注释

芟(shān):除草。
柞(zuò):砍伐树木。
泽泽(zé zé):土地松软湿润的样子。
耦(ǒu):两人并肩耕作。
耘(yún):除草。
徂(cú):往,到。
隰(xí):低湿的田地。
畛(zhěn):田间小路。
侯:语气助词,无实义。
亚:次子。
旅:众子弟。
彊(qiáng):强劳力。
以:帮手。
嗿(tǎn):众人吃饭的声音。
馌(yè):送到田间的饭食。
媚:美好,可爱。
依:强壮可靠。
略:锋利。
耜(sì):古代农具,类似犁头。
俶(chù):开始。
函:包含,蕴含。
驿驿(yì yì):连续不断的样子。
厌(yān):美好的样子。
杰:特出,指壮苗。
厌厌(yān yān):整齐茂密的样子。
绵绵:细致周到。
麃(biāo):除草。
济济:众多的样子。
秭(zǐ):古代数量单位,极言其多。
醴(lǐ):甜酒。
烝(zhēng):进献。
畀(bì):给予。
妣(bǐ):已故的母亲。
洽(qià):配合。
飶(bì):香气浓郁。
椒:花椒,古代用来祭祀。
馨(xīn):香气远扬。
胡考:长寿的老人。
匪(fěi):非,不。
振古:自古。

创作背景

《周颂·载芟》作为《诗经》中规模最宏大的农事诗,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初年农耕文明鼎盛时期。据《毛诗序》载:"《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揭示其本质为周王室举行籍田典礼时演唱的仪式乐歌。

当青铜器的冷光与耒耜的锋芒在关中平原上交相辉映,成王时代的周人正以集体农耕重塑着文明的秩序。诗中"千耦其耘"的壮观场景,恰与《国语·周语》所载"王耕一坺,班三之"的籍田礼制形成互文——周天子以象征性犁开第一道垄沟,三公九卿依次深耕,这种充满仪式感的集体劳作,实则是宗法制下"敬天保民"政治伦理的生动演绎。

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农具与《周礼·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的记载互为佐证,而诗中"有略其耜"的精细描述,正折射出当时农业技术的革新。那些被甲骨文灼烧过的记忆,在此转化为"驿驿其达"的秧苗意象,暗合《尚书·无逸》所载周人"先知稼穑之艰难"的治国哲学。

在"万亿及秭"的丰收狂欢背后,隐藏着周人独特的宇宙观。《礼记·月令》记载的"天子祈谷于上帝"仪式,与诗中"烝畀祖妣"的祭祀场景形成时空叠印。那"有椒其馨"的祭品香气,不仅飘散在宗庙的青铜彝器之间,更升华为"邦家之光"的政治隐喻——正如出土的西周中期《史墙盘》铭文所示,周人将农业丰收视为天命所归的象征。

最后"振古如兹"的结语,恰似一件布满饕餮纹的青铜鼎,将瞬间的农耕场景凝固为永恒的文明密码。这些沾着泥土芬芳的诗句,实则是周人用韵文铸造的"农业纪念碑",比《诗经》更古老的《豳风·七月》,在此升华为庙堂之上的庄严颂歌。

赏析

《周颂·载芟》是《诗经》中描绘农事活动的经典篇章,以恢弘的集体耕作场景展开,展现了周初农业文明的蓬勃生机。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此诗"叙田事极有次第",其叙事节奏如农事本身般自然流淌。

意象的层递之美
诗歌以"载芟载柞"的除草开荒起笔,"千耦其耘"的宏大画面瞬间将读者带入集体劳作的田野。农具"略其耜"的锋利与种子"实函斯活"的饱满形成质感对比,而"驿驿其达"的破土、"厌厌其苗"的茂盛、"绵绵其麃"的穗浪,则构成植物生长的蒙太奇。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连用六个'其'字描摹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可见先民观察之精微。"

情感的升华之道
从"有嗿其馌"的田间送饭,到"思媚其妇"的家庭温情,劳动场景始终浸润着人间烟火气。当丰收的谷物"万亿及秭"堆积如丘,情感也随之升华为"烝畀祖妣"的庄严祭祀。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解读:"由人及神的结构,体现着农耕文明'报本反始'的原始宗教意识。"末章"邦家之光"的赞颂,更将个人劳作与家国荣耀紧密相连。

永恒的农耕哲学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的结句尤为深刻。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阐释:"此二句谓非独此处有此丰年,非独今时有此景象,自古如此。"这种对农耕文明永恒性的认知,使诗歌超越了具体农事描写,成为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精神图腾。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强调:"诗中展现的不仅是劳动场景,更是周人'敬天重农'的生存智慧。"

全诗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农耕长卷,每个意象都闪耀着土地的光泽,每段抒情都跳动着集体的脉搏。从泥土的芬芳到祭台的馨香,从弯腰劳作的农人到含笑守望的妇孺,先民们用最朴实的语言,铸就了最永恒的田园诗篇。

点评

《周颂·载芟》如一幅以农耕文明为底色的金碧长卷,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赞叹:"此诗不独为农事之史诗,更见周人以稼穑通神明之深意。"诗中"千耦其耘"四字,钱钟书谓之"八字开疆":"非但写万人并耕之壮观,尤见先民与天地共呼吸之气魄"(《管锥编》)。

朱熹《诗集传》特赏"有嗿其馌"至"有依其士"数句:"饮食闺门之乐,偏于陇亩间写出,遂使朴野农事顿生温润光泽。"方玉润《诗经原始》更点出其中天人感应:"'驿驿其达'状种子破土,分明是大地血脉搏动;'绵绵其麃'描锄草声声,竟化作时间本身之韵律。"

闻一多《神话与诗》独辟蹊径,指"为酒为醴"章乃"祭祀仪轨之诗性重构":"当酒香升腾处,农耕文明的精神密码随之解码——所谓'匪今斯今',正是将瞬间的丰收凝固为永恒的仪式。"此说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见略同:"末章'振古如兹'四字,使全诗陡然拔升至哲思高度,农耕非惟生计,实乃民族记忆之基因。"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综论:"《载芟》之伟大,正在于它将泥土的芬芳、祭祀的肃穆、血脉的延续熔铸为青铜器般的厚重文本。那些被阳光晒透的诗行,至今仍在汉语的根系里输送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