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门

2025年07月05日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佚名

译文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我从北门走出来,心中充满深深的忧愁。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生活如此困顿贫穷,没人理解我的艰难。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算了吧!这是上天的安排,还能说什么呢!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
朝廷的差事都压给我,政务也全都推给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
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却轮番责备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算了吧!这是上天的安排,还能说什么呢!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朝廷的差事催逼我,政务也全都丢给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
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却轮番打击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算了吧!这是上天的安排,还能说什么呢!

词语注释

殷殷(yīn yīn):形容忧愁深重的样子。
窭(jù):贫穷,困顿。
埤(pí):增加,堆积。
谪(zhé):责备。
摧(cuī):打击,挫伤。

创作背景

关于《诗经·邶风·北门》的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分,我独行于邶地残垣之间,忽闻风中飘来《北门》的哀吟。这首镌刻在竹简上的古老歌谣,恰似一柄青铜镜,映照出西周晚期小官吏的生存困境。

一、时代烙印

《毛诗序》载:"《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考诸《周礼》,彼时"府史胥徒"之属,位卑而禄薄。青铜器铭文所见,厉宣之际物价腾涌,一介下僚"终窭且贫"之叹,实为时代缩影。洛阳北邙出土的简牍中,常见"禄不足以代耕"的记载,恰可作"莫知我艰"的注脚。

二、双重困境

诗中"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的劳顿,与"室人交徧谪我"的家困,构成精妙的复调叙事。清华简《系年》揭示,宣王中兴后期战事频仍,基层官吏常"夙夜在公"。而陕西岐山窖藏青铜器铭文显示,微末小吏的俸禄往往"不足养亲",这便解开了"入自外"却遭"交徧摧我"的伦理困局。

三、天命之思

三复"已焉哉"的喟叹,暗合殷周之际天命观的嬗变。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云:"有天有人,天人有分",诗中"天实为之"的无奈,正是这种天人关系的诗性表达。临汾出土的西周占卜骨片上,"谓之何哉"的刻辞与诗意遥相呼应,折射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

暮色中的北门遗址仍矗立着斑驳的夯土,那些被风化的纹理里,或许还藏着三千年前某个小吏的叹息。这首古老的歌谣,终以最质朴的语言,完成了对命运最深刻的诘问。

赏析

《北门》以一位贫苦小官吏的自述,展现了周代底层士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压抑。全诗三章叠唱,每章以"出自北门"起兴,北门作为背阳向阴的意象,暗示着诗人黯淡的人生境遇(程俊英《诗经注析》)。"忧心殷殷"四字如重锤击胸,将积郁已久的苦闷倾泻而出。

意象选择极具张力。"终窭且贫"的生存状态与"王事适我"的公务压迫形成强烈对比,政事如"埤益"(堆积)般压来,而家中"室人交徧谪我"的指责更似雪上加霜。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被方玉润评为"穷于天而更穷于人"(《诗经原始》),公事家事双重压迫的描写,堪称古代版"中年危机"的文学范本。

情感表达层层递进。从"莫知我艰"的孤独,到"交徧谪我"的委屈,终至"交徧摧我"的精神摧残,痛苦指数不断升级。三个"已焉哉"的叹息,并非真正的释然,而是"含着眼泪的苦笑"(余冠英《诗经选》)。"天实为之"的呼告,既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也是无力反抗后的自我宽解,这种"怨而不怒"的表达方式,恰是《诗经》"温柔敦厚"诗教的体现。

艺术手法上,重章复沓的运用将痛苦情绪循环强化,"谓之何哉"的反复诘问,产生"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艺术效果(钱钟书《管锥编》)。全诗没有华美辞藻,但"贫、谪、摧"等字眼如刀刻斧凿,在简朴中见深刻,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典范。

点评

《诗经·邶风·北门》以重章叠句的沉郁笔调,勾勒出周代小官吏困顿无告的生命图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评点此诗:"三复'已焉哉',如闻积薪之叹,非独怨天,实亦自伤。'室人交谪'四字,写尽世情凉薄,较之'莫知我艰'更摧心肝。"字里行间浸透着古代知识分子在公私夹缝中的生存困境。

方玉润《诗经原始》则盛赞其艺术表现力:"三章蝉联而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埤益''埤遗'之叠用,见政事之丛脞;'谪我''摧我'之递进,显家室之寒心。末句皆以'谓之何哉'收束,大有屈子'天问'之悲慨。"诗中"忧心殷殷"与"终窭且贫"的对照,恰如王国维所言"以穷愁写胸中块垒,语淡而情挚"。

近人傅斯年在《诗经讲义稿》中独具只眼:"此篇可作双重解读:表层是官吏诉苦之辞,深层却折射出周代官僚制度与宗法社会的结构性矛盾。'王事''政事'之重压与'室人'之不解,构成双重异化力量,使抒情主体陷入'天实为之'的 existential 困境。"这种穿透文本的洞察,揭示出古老诗句中永恒的生存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