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登歌酌鬯

2025年07月05日

灼灼重明,仰承元首。既贤且哲,惟孝与友。
惟孝虽遥,灵规不朽。礼因诚致,备絜玄酒。

佚名

译文

灼灼重明,仰承元首。
光辉璀璨,敬仰尊崇君主。
既贤且哲,惟孝与友。
既贤明又智慧,唯有孝道与友爱。
惟孝虽遥,灵规不朽。
孝道虽远,神圣的典范永不磨灭。
礼因诚致,备絜玄酒。
礼仪因虔诚而庄重,备好洁净的美酒。

词语注释

灼灼(zhuó zhuó):明亮、闪耀的样子。
元首:指君主或皇帝。
哲:智慧、明智。
灵规:神圣的规范或典范。
絜(jié):洁净、清洁。
玄酒:古代祭祀用的清酒,象征虔诚。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节愍太子庙乐章·登歌酌鬯》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宫廷为追悼节愍太子李重俊而制此乐章。太子因发动重俊之变诛杀武三思未果,兵败被杀,后蒙平反追谥"节愜",庙享之礼遂成国家仪典。

"登歌酌鬯"乃郊庙祭祀核心环节,歌者升堂而咏,以郁金香合黍酿造的鬯酒献神。诗中"灼灼重明"双关太子名讳与日月之辉,"惟孝虽遥"暗指其生前未尽孝道而死后得享隆礼。玄宗朝编纂《大唐开元礼》时,此乐被收入"太子庙时享"仪轨,以醇醴玄酒象征至诚,以灵规不朽寄托对储君悲剧命运的哀矜。

礼官徐彦伯等奉敕撰词时,巧妙化用《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与《周礼》"致齐备絜"之典,将政治创伤转化为符合儒家礼制的神圣叙事,折射出盛唐初期宫廷对权力更迭的文学性弥合。

赏析

暮色四合时,读这首《登歌酌鬯》,仿佛看见青铜酒器在烛火中泛着幽光。诗中"灼灼重明"四字,恰似两盏并置的宫灯,既喻太子德行昭彰,又暗合《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典丽。唐代郊庙乐章多板滞,此篇却以"仰承元首"的谦卑姿态,将礼制文书点化成有温度的孝思图卷。

"既贤且哲"的递进修辞令人想起《尚书》"知人则哲",而"惟孝与友"的并置,恰似汉代画像砖上"事死如生"的具象表达。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特别称道此联:"以人伦之至比德于玉,使庙堂雅乐具血肉筋骨"。当"灵规不朽"与"礼因诚致"相呼应时,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太子的神主牌位,更是《礼记》所谓"齐庄中正"的精神具现。

最动人的是结句"备絜玄酒"。这淡如水的美酒,原是周礼中"大羹不和"的象征,诗人却赋予它新的意境——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解此:"玄酒之设,非徒尚质,实寄慎终追远之思"。青铜爵中晃动的不是酒浆,而是《楚辞》里"春兰兮秋菊"般绵长的祭祀时光。

整篇乐章如一组慢镜头:从灼灼灯火推至玄酒微澜,礼制的严谨外壳下,藏着唐人特有的深情。方东树《昭昧詹言》评点此类作品时说:"庙堂文字最难见性情,此作以孝思为经,以诚敬为纬,织就五色云锦"。那些被岁月风干的仪式细节,因着诗人注入的生命体验,在千年后依然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灼灼重明"四字如赤玉盘盛朝露,光采射人。"仰承元首"句法高古,得《雅》《颂》遗响。后段"灵规不朽"与"备絜玄酒"相映,肃穆之气透出绢素,此真庙堂正音。

沈德潜《说诗晬语》
郊庙歌辞贵在庄而不板,此章"既贤且哲"二语,以《尚书》体入诗,却以"惟孝与友"四字化其质直。末联"礼因诚致"五字,道尽祭祀精微,非深于礼者不能道。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通篇如黄钟大吕之鸣,"灵规不朽"句尤见锤炼之功。唐人享庙诗多失之靡丽,此独存汉魏骨力,酌鬯之诚,玄酒之洁,俱在言外。

方东树《昭昧詹言》
"灼灼"二字是诗眼,光焰意象贯穿始终。元首之德、孝友之思,皆在此光明中流转。结句"玄酒"返朴归真,正合"登歌"肃雍之旨,可谓一字千金。

刘熙载《艺概》
此章之妙,在将"节愍"二字化入无形。"贤哲"言其德,"孝友"言其行,"灵规"言其神,而终以"诚致"收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郊庙体中逸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