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召南·草虫

2025年07月05日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佚名

译文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草虫喓喓鸣叫,蚱蜢蹦跳嬉闹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不见心上人啊,忧愁萦绕心头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若是能见到他,若是能相遇啊,我的心才平静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登上那南山坡,采摘鲜嫩蕨菜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不见心上人啊,忧思绵绵不绝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若是能见到他,若是能相遇啊,我的心才欢悦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登上那南山坡,采摘青青薇菜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不见心上人啊,悲伤填满心怀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若是能见到他,若是能相遇啊,我的心才安宁

词语注释

喓喓(yāo yāo):虫鸣声
趯趯(tì tì):跳跃的样子
阜螽(fù zhōng):蚱蜢
忡忡(chōng chōng):忧愁的样子
觏(gòu):遇见
降(xiáng):平静
陟(zhì):登
蕨(jué):一种野菜
惙惙(chuò chuò):忧愁的样子
说(yuè):通“悦”,欢喜
薇(wēi):野豌豆
夷:平静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分的召南之地,秋虫在蓊郁的蒿草间喓喓鸣唱,阜螽振翅跃过沾露的草尖。这般鲜活的自然图景里,却藏着一份穿越三千年仍令人心颤的思念——《草虫》的每一个音节,都浸染着西周初年贵族女子独守空闺的月光。

当周公分陕而治的钟鼎之声回荡在镐京,南国诸侯的夫人们正经历着礼乐文明下的情感困局。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凝视着她们案头的蕨菜与薇蒿,这些《诗经》时代标志性的时令野菜,在采撷的动作里被赋予了比兴的深意:南山之蕨萌发于早春,茎卷如相思之结;山麓野薇盛夏结籽,红艳似灼热的心事。植物生长的自然节律,恰与诗中"未见-既见"的情感起伏形成微妙共振。

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揭示,召南地区贵族常需赴王畿述职。那些镶嵌绿松石的马车载走的不仅是佩玉君子,更带走了闺阁中完整的昼夜。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早有"妇忧"卜辞,而《草虫》将这种集体记忆提炼成"忧心惙惙"的经典意象,三个递进的"忧心"形容,如同逐渐收紧的丝绳,勒进中国文学最早的情感肌理。

最动人的莫过于"降-说-夷"的心理三部曲:从忐忑不安到欢欣雀跃,最终归于平静的呼吸。湖北荆州出土的战国楚简《孔子诗论》评此诗"得妇道之正",殊不知这看似克制的表达里,藏着比青铜酒爵更浓烈的情感。当南山薇菜在陶甑中渐渐软化,那些不敢宣之于口的思念,终于化作简牍上清浅的墨痕——这是礼乐文明为炽热本能留下的诗意出口。

赏析

《召南·草虫》以草虫鸣叫起兴,构建了一幅秋日原野的生动画面。喓喓的虫鸣与跳跃的蚱蜢("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形成视听交织的意境,南宋朱熹《诗集传》指出此二句"赋也",认为开篇即以白描手法营造氛围,暗示女子内心的躁动不安。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通过"未见君子"与"既见君子"的强烈对比,展现女子情感的剧烈起伏。"忧心忡忡"、"忧心惙惙"到"我心伤悲"的递进,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忧思之切,一层深似一层",而"我心则降"、"我心则说"至"我心则夷"的变化,则如明代戴君恩《读风臆评》所言"如春冰渐释,层层融化"。这种情感曲线被现代学者余冠英称为"中国文学最早的心理描写范本"。

诗中"采蕨"、"采薇"的意象具有双重象征。《毛诗正义》认为此乃"妇人适时有子"的隐喻,而现代学者程俊英则解读为时间流逝的见证——从春季的蕨菜到初夏的薇菜,暗示等待的漫长。这种"以物候写相思"的手法,被钱钟书《管锥编》赞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结尾"我心则夷"的"夷"字尤为精妙。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据"夷"古通"怡",既有平静之意又含喜悦之情,准确传递出从焦灼到安宁的复杂心理转变。这种情感表达的精准度,让近代学者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将其列为"先秦情感诗的最高成就之一"。

点评

《召南·草虫》以"赋比兴"之笔,绘尽思妇缠绵悱恻之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三章叠咏,由'忡忡'而'惙惙'而'伤悲',如阶上行步,愈转愈深",诚哉斯言!草虫鸣跃起兴,正《毛诗序》所谓"妇人适人,见草木昆虫而思其君子"之妙境。

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心理刻画:"'降''说''夷'三字,如闻太虚之籁,将女子乍见良人之喜,摹写尽矣"。钱钟书《管锥编》更点明其时空张力:"采蕨采薇非实写,乃借《豳风》'春日迟迟'之意象,作相思之计时器也"。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尤赞其声律:"'喓喓''趯趯'叠字如闻其声,'止'字连用如见其情,此等炼字功夫,已开《古诗十九首》先声"。全诗以"未见—既见"为轴,恰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前后顾盼,将中国抒情传统中"企慕情境"演绎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