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周南·芣苢

2025年07月05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佚名

译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车前子儿采呀采,快些把它采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车前子儿采呀采,快些把它收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车前子儿采呀采,快些把它拾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车前子儿采呀采,快些把它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车前子儿采呀采,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衣襟兜回来。

词语注释

芣苢(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草。
薄言(bó yán):发语词,无实义。一说为急急忙忙的样子。
掇(duō):拾取。
捋(luō):成把地从茎上抹取。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创作背景

《国风·周南·芣苢》创作背景

在周南的沃野上,春风掠过青翠的田垄,芣苢(车前草)的嫩叶在阳光下舒展。这首《芣苢》便诞生于这样的农耕图景中,它是先民劳作时即兴吟唱的歌谣,以复沓的韵律与简朴的辞章,记录了一场充满生机的采摘。

据《毛诗序》所言,《周南》诸篇多与"文王之化"相关,而《芣苢》则更贴近民间本色。汉代学者认为芣苢有"宜子"的象征(《毛传》引《韩诗》说),或暗示此诗与祈求生育的古老习俗相系。朱熹《诗集传》则直言其为"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之作。

细读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字的递变,仿佛可见三五妇人于阡陌间俯身采摘,衣袂翻飞,由零星拾取到盈怀满载的动态过程。这种重章叠句的咏唱,恰如《吕氏春秋·音初》所载"候人兮猗"的南音遗响,以最本真的语言,凝固了周代农耕社会里人与自然相谐的永恒瞬间。

而芣苢本身,既是《神农本草经》中可食可药的野草,又是《逸周书·王会解》里南方贡品中的"桴苡",其多重身份更添诗作的深意——它不仅是劳作的客体,更承载着先民对生命繁衍与大地恩赐的朴素信仰。

赏析

《芣苢》如一幅流动的田园工笔画,以复沓的韵律与简净的动作摹写,将先秦劳动的诗意凝练成六个动词的舞蹈。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赞叹:"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歌声里没有复杂的比兴,却因动作的递进而生出无限生机——"采""有"是发现与获取的欣喜,"掇""捋"是专注采摘的指尖韵律,"袺""襭"则以衣襟兜裹丰收的野趣,恰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言:"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

那些被指尖抚过的车前草,在经学家眼中是"宜子"的祥瑞(《毛传》),在现代学者眼中却是生命力的朴素象征。余冠英在《诗经选》中捕捉到"劳动的欢愉":"从薄言'采之'到'襭之',收获的进度在加快,节奏如短镜头切换。"每个动词都是凝露的珍珠,串联起先民对自然的虔敬——他们弯腰的姿态与草木生长的弧度达成永恒的和谐。

而更深层的诗意,或许藏在声音的褶皱里。王夫之《姜斋诗话》点破:"'采采芣苢',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重章叠句不是简单的劳作记录,而是将时间抻长为金色的丝绸。当妇女们把芣苢从土地转移到衣襟,人类最初的诗情便在这反复吟唱中显影:对繁衍的渴望、对自然的感恩,都化作"薄言"二字里轻盈的叹息。朱熹《诗集传》所谓"化机之妙",正在于让最平凡的采集动作,成为穿越三千年的永恒节拍。

点评

《芣苢》一诗,如清溪浣纱,素手纤纤而韵律天成。方玉润《诗经原始》叹其:"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字字如珠玑落盘,六章叠唱间,竟将劳动场景化为天地间最本真的乐章。

王夫之《姜斋诗话》点破其妙:"'采采芣苢',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诗中"掇""捋""袺""襭"等动词,恰似顾恺之写人颊上三毫,钱钟书谓之:"一诗之中,不厌重复,而动作递进,如观连环画幅,自生动态之美。"(《管锥编》)

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独具慧眼:"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般解读,使千年古卷忽现明艳色彩,犹见汉乐府"江南可采莲"之先声。叠词"采采"二字,恰似《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的起兴,朱熹《诗集传》称其:"化劳苦为欢愉,最得风人遗意。"

最妙在沈德潜《说诗晬语》之评:"《芣苢》诗,连用六'采'字,而意愈真,境愈活,此复而不厌之道也。"诚然,这简净如童谣的篇章,正似陶渊明笔下"此中有真意"的注脚——当文字褪尽铅华,反得见生命最本真的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