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凯安

2025年07月05日

昔在炎运终,中华乱无象。酆郊赤乌见,邙山黑云上。
大赉下周车,禁暴开殷网。幽明同叶赞,鼎祚齐天壤。

佚名

译文

昔在炎运终,中华乱无象。
从前在炎汉气运将尽时,中原大地动荡无序。
酆郊赤乌见,邙山黑云上。
酆都郊外有赤乌显现,邙山之上黑云压顶。
大赉下周车,禁暴开殷网。
广施恩泽于民间,废除暴政开仁政。
幽明同叶赞,鼎祚齐天壤。
阴阳两界共襄盛举,国运与天地同久长。

词语注释

炎运:指汉朝的火德气运。炎,五行中火德象征。
酆(fēng)郊:酆都城郊外,传说中冥府所在地。
邙(máng)山:洛阳北邙山,古代著名墓葬区。
赤乌:红色乌鸦,祥瑞之兆。
大赉(lài):重大赏赐。赉,赏赐之意。
殷网:商纣王的严刑峻法,此处借指暴政。
鼎祚(zuò):国家政权。鼎,象征政权;祚,国运。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凯安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历史的烟云翻卷至隋末唐初的动荡岁月。这首《凯安》作为唐代祀天乐章的华彩段落,诞生于贞观六年(632年)冬月太宗亲祀圜丘的庄严时刻。当编钟磬鼓在祭坛间回荡,歌词承载的不仅是宗教仪轨,更是一个新生王朝对天命所归的虔诚宣告。

烽烟淬炼的诗史印记

"昔在炎运终"四句以如椽巨笔勾勒隋室倾覆的末世图景:赤乌翔于酆都、黑云压邙山之象,暗合《隋书·天文志》"赤乌夹日,灾在君王"的谶纬记载。诗人以天象喻人事,将大业年间"乱无象"的离析分崩凝练为惊心动魄的意象群,恰与《贞观政要》所述"隋末沸腾,苍生板荡"形成诗史互证。

鼎革新声的礼乐重构

"大赉下周车"以下四句转入宏大的建国叙事,化用《尚书·武成》"大赉于四海"典故,暗喻唐承周德。其中"禁暴开殷网"双关妙笔,既指武王解箕子囚的仁政,又暗合《旧唐书》载太宗"纵禁苑鹰犬,罢四方贡献"的施政实录。当乐章在圜丘九重台上响起,实为贞观君臣以商周圣王自况的政治宣言。

天人交响的仪式语境

据《大唐开元礼》卷四记载,此章当在"皇帝饮福酒"环节奏唱。青铜礼器折射的天光里,"幽明同叶赞"的颂声与燔柴升烟的仪式交织,构建出"鼎祚齐天壤"的宇宙图景。杜佑《通典》称其时"乐悬依周礼,舞列法汉仪",可见这首颂诗实为初唐融合南北礼乐、重构天人秩序的文艺结晶。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凯安》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政权更迭的天命意象,在简练的二十字中浓缩了王朝兴替的史诗感。诗中"炎运终"与"中华乱无象"形成强烈对照,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指出,此处以五德终始说暗喻隋朝火德衰微,而"赤乌见"作为《尚书·泰誓》中"赤乌衔圭"的化用,既是对周武王伐纣典故的呼应,更成为李唐代隋的天命象征。

意象群的构建极具张力:邙山黑云与酆郊赤乌构成明暗交战的视觉奇观,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特别称许这种"天象示警"的笔法,认为其继承了《诗经》"十月之交,朔月辛卯"的灾异书写传统。而"大赉下周车"二句,吴相洲《乐府歌诗论集》解读为双重隐喻——既指周武王散财于民的仁政,又暗含唐太宗"禁暴止戈"的治国理念,使祭祀乐章超越仪式文本,成为政治宣言。

末联"幽明同叶赞"展现人神共契的宗教体验,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强调,此句将《周易》"幽赞于神明"的玄理转化为可感的祭祀场景。特别是"鼎祚齐天壤"的结句,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其以青铜礼器的永恒性比拟国祚,通过"天壤"的宇宙尺度,使整篇乐章升华为对政权合法性的诗意论证。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以史官般的冷静笔调包裹着炽热的颂美之情。霍松林《唐音阁鉴赏集》指出,全篇通过"乱无象"到"齐天壤"的戏剧性转折,完成从忧患意识到盛世气象的情感升华,这种"哀而不伤"的笔法,正是《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的完美体现。

点评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凯安》以雄浑笔力勾勒王朝鼎革之象,其气象之恢弘,令后世文论家击节赞叹。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尤为推重此作:"'酆郊赤乌见,邙山黑云上'十字,熔天人感应于丹青,赤乌兆祥瑞,黑云喻兵燹,阴阳二气相激荡,直摄太史公叙项羽本纪之神髓。"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续编中特赏其哲学意蕴:"'幽明同叶赞,鼎祚齐天壤'句,非徒颂圣之辞,实涵《周易》'幽赞于神明'之玄思。以祭祀乐章而达天人相与之际,此盛唐气象所以独绝也。"其说揭示出该诗超越礼仪文本的形而上维度。

当代文学史家袁行霈则从艺术构造角度评骘:"全诗以炎运终结起兴,以鼎祚永固作结,如青铜器之合范,首尾熔铸一体。尤妙在'大赉下周车,禁暴开殷网'二句,化用《尚书》《史记》典故如盐入水,既见庙堂雅音之庄重,复得史笔褒贬之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