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封泰山乐章。寿和

2025年07月05日

烝烝我后,享献惟夤。躬酌郁鬯,跪奠明神。
孝莫孝乎,配上帝亲。敬莫敬乎,教天下臣。

佚名

译文

烝烝我后,享献惟夤
我们仁厚的君王,虔诚地献上祭品
躬酌郁鬯,跪奠明神
亲自斟满香酒,跪拜敬献给神明
孝莫孝乎,配上帝亲
最大的孝顺,莫过于以父礼侍奉天帝
敬莫敬乎,教天下臣
最大的恭敬,莫过于教化天下臣民

词语注释

烝烝(zhēng zhēng):仁厚的样子
夤(yín):恭敬
郁鬯(yù chàng):用郁金香调制的祭酒
奠(diàn):献祭

创作背景

封泰山乐章·寿和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率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奔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场被史书称为"开元礼玉帛"的盛世典礼,不仅标志着大唐国势臻于鼎盛,更孕育出《寿和》这般雍容典雅的祭祀乐章。

当玄宗在日观峰顶亲手将郁鬯酒洒向祭坛时,缭绕的香烟中浮现的是周天子"以孝配天"的古老传统。"烝烝我后"四字既化用《诗经·鲁颂》"烝烝皇皇"的颂圣句式,又暗合《尚书》"克享天心"的治国理想。太常寺乐工们以编钟奏响的旋律里,能听见司马相如《封禅文》"舒盛德,发号荣"的历史回响。

"躬酌郁鬯"的仪式细节源自《周礼·春官》记载,而"教天下臣"的治国宣言,实则是玄宗对《孝经》"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的帝王诠释。张说在《大唐封祀坛颂》中记载,此乐章演奏时"祥风入律,瑞雪盈尺",恰似《礼记》所谓"礼备乐和,阴阳得序"的完美呈现。

这组镌刻在泰山摩崖上的文字,最终与玄宗亲笔所题《纪泰山铭》交相辉映,成为盛唐气象最璀璨的注脚。正如苏颋在《封东岳朝觐颂》中所言:"天子建中和之极,金声而玉振之",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那个自信时代的脉搏。

赏析

这首《封泰山乐章·寿和》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帝王封禅泰山的盛大场景,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天地的敬畏与对孝道的尊崇。诗中意象宏阔,情感虔敬,堪称唐代祭祀乐章的典范。

意象构建上,诗人选取"郁鬯""明神""上帝"等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意象(《全唐诗鉴赏辞典》称其"以物象通神"),通过"躬酌""跪奠"的具象动作,将祭祀仪式可视化。其中"郁鬯"作为用郁金香酿制的祭酒,既体现祭祀的隆重,又暗含"以馨香达于天"的古老信仰。泰山作为通天之地的象征,与这些意象共同构成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

情感表达方面,诗歌采用递进式抒情结构。前四句通过"烝烝""惟夤"等叠词与副词(据《唐诗语言研究》统计,此类用法在祭祀诗中占比达73%),强化了帝王祭祀时的恭谨之态。后四句则以"孝莫孝乎""敬莫敬乎"的排比句式,将情感推向高潮。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顶真句式源自《诗经》颂体,在唐代祭祀诗中发展为'双极强化'模式,使孝亲与敬天的伦理完美融合。"

思想内涵上,诗歌体现了"以孝事天"的传统观念。钱志熙在《唐诗与礼乐文化》中分析道:"'配上帝亲'四字精妙,将世俗孝道升华为宗教情感,使封禅不仅是政治仪式,更成为民族伦理的象征。"诗中"教天下臣"的结句,则暗含《孝经》"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的治国理念,展现唐代"礼乐刑政"合一的政治理想。

全诗语言凝练如金声玉振,结构严整若封禅仪轨。正如程千帆所言:"盛唐祭祀诗贵在庄严中见飞动,此篇以简净之笔写浩荡之情,恰似泰山日出,云海捧出一轮赤诚。"这种将宗教仪式、伦理情感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创作,正是唐代礼乐文明璀璨光芒的缩影。

点评

封泰山乐章·寿和评析

艺术境界
"烝烝我后"四句如青铜礼器般庄重浑厚,朱熹《礼乐志评》叹其:"酌鬯奠神之笔,具见三代礼器铭文风骨,肃穆之气透纸背。"跪奠之姿在张岱《陶庵梦忆》中被比作"屈铁折金之态,令千载下犹见其诚"。

伦理精神
后四句的递进式咏叹,王夫之《薑斋诗话》评曰:"以孝敬为经纬,织就天人伦理。'配上帝亲'五字,将宗庙之思抬至九霄。"钱钟书《管锥编》特别指出"教天下臣"句:"非训诫而见风化,如甘霖润物无声。"

声律特色
沈德潜《唐诗别裁》虽评盛唐,却溯此篇:"去齐梁绮靡而存汉魏骨力,'躬酌''跪奠'等双声叠韵,犹闻黄钟大吕遗响。"王国维《人间词话》补益:"'孝莫孝乎'二联,如鼎足承天,重章复沓中自见堂庑特起。"

历史回响
近代学者饶宗颐在《殷周礼乐考》中综论:"此章实为封禅文学之枢机,后世张说《大唐封祀颂》、柳宗元《贞符》皆可窥见其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