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桧风·隰有苌楚

2025年07月05日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佚名

译文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低洼地里长着羊桃,枝条婀娜随风摇。鲜嫩光润又繁茂,羡慕你无知无恼。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低洼地里长着羊桃,花朵婀娜多娇俏。鲜嫩光润又繁茂,羡慕你无家无巢。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低洼地里长着羊桃,果实累累挂树梢。鲜嫩光润又繁茂,羡慕你无室无劳。

词语注释

隰(xí):低湿的地方。
苌楚(cháng chǔ):即羊桃,猕猴桃的古称。
猗傩(ē nuó):同“婀娜”,轻盈柔美的样子。
夭(yāo):草木茂盛的样子。
沃沃(wò wò):润泽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桧国的低湿之地生长着繁茂的苌楚(猕猴桃),其枝条婀娜舒展,花朵明艳照人,果实累累垂挂。诗人行经此处,目睹这蓬勃的生机,却反衬出内心的深重忧思。

据《毛诗序》载,此诗当作于"桧国将亡之际"。桧国地处郑国东南,为周代妘姓小国,终为郑武公所灭。诗中"无知""无家""无室"的咏叹,实为乱世中百姓对生存困境的血泪控诉——苌楚无知无觉,反而得以自由生长;而人有知有家,却要承受家国倾覆之痛。朱熹《诗集传》点明:"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

那低洼处的苌楚,在风中摇曳生姿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铜镜。当诗人反复吟咏"乐子之无知"时,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即将湮灭的国度里,最后一位歌者正用带血的手指,抚摸过每一片战火中的绿叶。

赏析

《桧风·隰有苌楚》以低湿之地蓬勃生长的苌楚(猕猴桃)起兴,构建了一幅生命自由舒展的画卷。诗中"猗傩其枝""猗傩其华""猗傩其实"的复沓吟唱,通过枝条、花朵、果实的递进式描写,展现出植物从生长到繁茂的全过程。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三章叠咏,由枝而华而实,步步写足苌楚之生意"。

"夭之沃沃"这一意象尤为精妙,"夭"形容草木初生之柔嫩,"沃沃"则描摹其光泽润泽之态。宋代朱熹《诗集传》注曰:"夭,少好貌;沃沃,光泽也",揭示出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细腻观察。这种充满光感的视觉描写,与后世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清新笔法一脉相承。

诗歌的情感内核藏在"乐子之无知/无家/无室"的反复咏叹中。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这是乱离之世的哀音,诗人羡慕苌楚无知无识,无家无室,反衬人世多忧"。看似欣羡草木的"无知",实则是诗人对现实苦难的曲折表达。明代戴君恩《读风臆评》谓之"避乱之作",认为这种"以乐写忧"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显沉痛。

全诗运用"以物观我"的独特视角,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析:"非苌楚能知能家能室,而人自羡其不能",这种主客倒置的写法,将诗人对现世的疏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每章末句仅变换尾字,却层层递进:从"无知"的懵懂,到"无家"的漂泊,终至"无室"的孤绝,折射出春秋时期桧国将亡时士人的精神困境。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特别强调其"植物拟人化"的创造性:"诗人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苌楚身上,使自然物象成为精神镜像"。这种物我交融的抒情方式,开创了中国诗歌"寄情草木"的传统,与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遥相呼应。

点评

《桧风·隰有苌楚》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低洼之地苌楚(猕猴桃)的婀娜风姿,其枝、其华、其实在"猗傩"(柔美摇曳)与"夭之沃沃"(鲜嫩润泽)的叠唱中,呈现出草木欣荣的生命图景。然诗人笔锋陡转,以"乐子之无知/无家/无室"的咏叹,将自然物性与人世悲欢形成微妙对映。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此必桧破民逃,自公族子姓以及小民之有室有家者,莫不扶老携幼,挈妻抱子,相与号泣路歧...而此苌楚无知之物,犹得郁郁葱葱如常也。"道出乱世中人对草木无知无累的羡慕,实则反衬生民流离之苦。

近人钱钟书《管锥编》则另辟蹊径:"'乐无知'者,慕草木之浑沌;'乐无家'者,羡苌楚之无累。后世'人生识字忧患始'、'有情皆孽'等语,殆为此诗注脚。"揭示出中国文学中"反智慕愚"的哲学母题,将简单的比兴提升至存在主义的高度。

此诗妙处,正在于以草木之"猗傩"写人世之萧索,以自然之"沃沃"反照生命之憔悴。三章叠唱如涟漪渐扩,从"无知"到"无家"终至"无室",层层递进中,将战乱时代个体存在的孤独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苌楚的每一分生机,都成为照见人间苦难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