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桧风·隰有苌楚》以低湿之地蓬勃生长的苌楚(猕猴桃)起兴,构建了一幅生命自由舒展的画卷。诗中"猗傩其枝""猗傩其华""猗傩其实"的复沓吟唱,通过枝条、花朵、果实的递进式描写,展现出植物从生长到繁茂的全过程。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三章叠咏,由枝而华而实,步步写足苌楚之生意"。
"夭之沃沃"这一意象尤为精妙,"夭"形容草木初生之柔嫩,"沃沃"则描摹其光泽润泽之态。宋代朱熹《诗集传》注曰:"夭,少好貌;沃沃,光泽也",揭示出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细腻观察。这种充满光感的视觉描写,与后世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清新笔法一脉相承。
诗歌的情感内核藏在"乐子之无知/无家/无室"的反复咏叹中。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这是乱离之世的哀音,诗人羡慕苌楚无知无识,无家无室,反衬人世多忧"。看似欣羡草木的"无知",实则是诗人对现实苦难的曲折表达。明代戴君恩《读风臆评》谓之"避乱之作",认为这种"以乐写忧"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显沉痛。
全诗运用"以物观我"的独特视角,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析:"非苌楚能知能家能室,而人自羡其不能",这种主客倒置的写法,将诗人对现世的疏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每章末句仅变换尾字,却层层递进:从"无知"的懵懂,到"无家"的漂泊,终至"无室"的孤绝,折射出春秋时期桧国将亡时士人的精神困境。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特别强调其"植物拟人化"的创造性:"诗人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苌楚身上,使自然物象成为精神镜像"。这种物我交融的抒情方式,开创了中国诗歌"寄情草木"的传统,与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