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邶风·新台

2025年07月05日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佚名

译文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新台光彩照人,黄河水浩浩荡荡。
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本想嫁个俊俏郎君,却得个驼背丑汉。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新台高峻临水,黄河水波荡漾。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本想嫁个如意郎君,却得个驼背难堪。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张网本想捕鱼,大雁却落入网中。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本想嫁个美少年,却得个驼背老翁。

词语注释

泚(cǐ):鲜明、光洁的样子
弥弥(mí mí):水盛大的样子
燕婉:安顺美好的样子,这里指美好的姻缘
蘧篨(qú chú):古代指鸡胸或驼背的人,这里形容丑陋的人
洒(cuǐ):高峻的样子
浼浼(měi měi):水盛满的样子
殄(tiǎn):灭绝,这里指难以忍受
戚施:指驼背的人

创作背景

关于《国风·邶风·新台》的创作背景

河水汤汤,新台煌煌。这首载于《诗经·邶风》的讽刺诗篇,诞生于春秋卫国的动荡岁月里,将卫宣公筑台夺媳的丑事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据《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当卫宣公闻知太子伋的未婚妻齐女宣姜貌美,竟在淇水之畔修筑"新台"截娶。诗人以"新台有泚"起兴,那雕梁画栋的华美楼台倒映在"河水弥弥"之中,恰似对统治者虚伪仪态的绝妙反讽。蘧篨(癞蛤蟆)与戚施(驼背)的比喻,将老迈丑陋的卫宣公与"燕婉之求"的美好期待形成骇人听闻的对比。

细读"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的隐喻,可见当时民间对这场违背人伦的婚姻何等不齿。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鸿雁喻齐女本求伋,今乃离伋而适宣公。"而"得此戚施"的结句,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直刺其昏庸老悖,如病驼之不堪视。"

这座耗费民力筑就的新台,终成礼崩乐坏的象征。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亦录此事,使这首诞生于两千六百年前的讽刺诗,至今读来仍能听见淇水拍打台基的冷笑声。

赏析

《邶风·新台》以精巧的隐喻和尖锐的讽刺,揭露了卫宣公强占儿媳的丑行。诗中"新台"这一意象尤为耐人寻味,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指出:"新台之泚,喻礼义之修饰;河水弥弥,刺淫乱之横流",金碧辉煌的楼台与浑浊汹涌的河水形成强烈反差,暗示着道德表里不一的虚伪。

三章递进的比喻系统堪称古典讽刺艺术的典范。首章"蘧篨不鲜"以癞蛤蟆喻老丑,朱熹《诗集传》解为"言其臃肿不能俯,似人之疾丑";次章"不殄"更进一层,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释为"殄者绝也,言其丑态不绝于目";末章"鱼网鸿离"的意象尤为精妙,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赞叹:"设网本为捕鱼,反得鸿鸟,喻所求非所得,所得非所求",将卫宣公比作令人作呕的"戚施"(驼背蟾蜍)。

情感表达上,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讥刺之中寓悲悯之意",表面辛辣的讽刺下暗藏对女性的深切同情。诗中反复出现的"燕婉之求"(期盼美好姻缘)与丑陋现实的对比,构成强烈情感张力。程俊英《诗经注析》特别指出"鱼网"三句:"用生活中常见现象作比,将少女理想破灭的绝望写得入木三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讽刺更具悲剧力量。

全诗的艺术成就,正如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所论:"用比兴构成连环喻象,使讽刺对象无所遁形,开创了后世政治讽刺诗的先河。"其意象之精准、情感之深沉、讽刺之犀利,在《国风》中独树一帜。

点评

《邶风·新台》以"新台"为意象,展开一幅婚姻错配的讽刺画卷。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极妍丽之物事,偏衬极丑恶之形骸,此乃以乐景写哀之绝调。"诗中"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的华美建筑与"蘧篨不鲜"的丑陋形象形成强烈反差,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珠帘画栋之辉煌,映鸡皮鹤发之龙钟,其刺自见。"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的隐喻艺术:"捕鱼而得鸿,犹求美而得丑,此反常合道之比也。诗人以具象写抽象,将人生错配之苦闷,化为可触可感之物象。"诗中三章递进,从"不鲜"到"不殄"终至"戚施",陈奂《诗毛氏传疏》谓之:"层层剥笋,终现本相,卫宣公筑台纳媳之丑,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吴闿生《诗义会通》则盛赞其讽刺手法:"通篇不作激语,而讥刺愈深刻。如温水煮蛙,令人在华美词章中渐觉凛冽寒意。"此诗确如一面青铜镜,表面铸着繁复的蟠螭纹,照出的却是人性最原始的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