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风·邶风·新台》的创作背景
河水汤汤,新台煌煌。这首载于《诗经·邶风》的讽刺诗篇,诞生于春秋卫国的动荡岁月里,将卫宣公筑台夺媳的丑事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据《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当卫宣公闻知太子伋的未婚妻齐女宣姜貌美,竟在淇水之畔修筑"新台"截娶。诗人以"新台有泚"起兴,那雕梁画栋的华美楼台倒映在"河水弥弥"之中,恰似对统治者虚伪仪态的绝妙反讽。蘧篨(癞蛤蟆)与戚施(驼背)的比喻,将老迈丑陋的卫宣公与"燕婉之求"的美好期待形成骇人听闻的对比。
细读"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的隐喻,可见当时民间对这场违背人伦的婚姻何等不齿。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鸿雁喻齐女本求伋,今乃离伋而适宣公。"而"得此戚施"的结句,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直刺其昏庸老悖,如病驼之不堪视。"
这座耗费民力筑就的新台,终成礼崩乐坏的象征。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亦录此事,使这首诞生于两千六百年前的讽刺诗,至今读来仍能听见淇水拍打台基的冷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