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丰年

2025年07月05日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佚名

译文

丰年多黍多稌
丰收的年景,谷物满仓,稻谷金黄
亦有高廪
高大的粮仓,堆满丰收的粮食
万亿及秭
数量多得数不清,堆积如山
为酒为醴
酿成美酒和甜酒
烝畀祖妣
虔诚地献给先祖
以洽百礼
以完备的礼仪祭祀
降福孔皆
祈求神灵降下无尽的福泽

词语注释

黍(shǔ):黍子,一种谷物,去皮后叫黄米
稌(tú):稻谷
廪(lǐn):粮仓
秭(zǐ):古代数量单位,形容极多
醴(lǐ):甜酒
烝(zhēng):进献
畀(bì):给予
妣(bǐ):已故的母亲
洽(qià):协调,完备
孔:很,非常

创作背景

周颂·丰年创作背景

《周颂·丰年》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为西周初年周王室祭祀祖先的乐歌。其创作背景与周人"以农立国"的社会形态及"敬天法祖"的礼乐文化密切相关。

历史语境

西周建立后,周公制礼作乐,将农耕文明与宗法制度深度融合。据《周礼·春官》记载,"大祭祀,歌《丰年》以飨先妣",此诗当为秋收后"报赛"(答谢神恩)仪式所用。青铜器铭文如《史墙盘》"上帝司夏""授民授疆土"等记载,印证了周人将农业丰收视为天命与祖德的双重馈赠。

文化意象

诗中"万亿及秭"的夸张表述,与甲骨文中"受年""求禾"的占卜传统一脉相承。考古发现的西周粮窖遗址(如洛阳含嘉仓前身),其"高廪"形制恰可对应诗中仓储描写。而"为酒为醴"的记载,更与宝鸡石鼓山出土的西周青铜酒器群相互印证,展现"酒礼"在祭仪中的核心地位。

礼制内涵

"烝畀祖妣"反映周人"昭穆制度"下的男女并祭传统,《礼记·郊特牲》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哲学观在此具象化。"以洽百礼"则指向《尚书·洛诰》"肇称殷礼,祀于新邑"的多元祭祀体系,其中融合了夏商周三代礼制精髓。

此诗以简奥的颂体语言,凝固了三千年前一场金色祭典:在社稷坛前,新熟的谷物与清冽的醴酒,正沿着青铜器的饕餮纹路,将人间丰稔升华为永恒的精神仪式。

赏析

《周颂·丰年》是《诗经》中一首短小精悍的农事祭歌,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丰收的喜悦与虔诚的感恩,展现了周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的丰盈与象征
诗中"多黍多稌""高廪""万亿及秭"三组意象层层递进,构成一幅金黄色的丰收图景。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万亿及秭'的夸张手法,将具体粮食数量升华为对宇宙生命力的礼赞",而"高廪"这一意象既是实写粮仓充盈,又暗喻着周人"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牧民》)的文明理想。黍稌的并列出现,据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考证,反映了周人"以黍为贵,以稻为珍"的饮食文化等级。

情感的虔诚与升华
由丰收景象自然过渡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的祭祀场景,体现了"报本反始"(《礼记·郊特牲》)的原始宗教情感。傅斯年在《诗经讲义稿》中特别强调:"'烝畀'二字尤见庄重,谓以全牲奉献,非零碎祭品可比。"而"以洽百礼"一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解为:"合天地人之礼而共成之",显示出周人将农业丰收与宇宙秩序相联系的宏大视野。

结构的精妙与韵律
全诗七句三转,前四句写实,后三句转虚,形成"实—虚—合"的独特结构。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称此篇:"前积后流,前因后果,如农事之春种秋获,自然成章。"末句"降福孔皆"的"皆"字,陈奂《诗毛氏传疏》释为"普遍",既收束全篇,又将个体丰收扩展为普世福祉的祈愿。

文化原型的深远影响
这首祭歌奠定了中国文学中"丰收—祭祀—祈福"的经典叙事模式。叶舒宪在《诗经的文化阐释》中指出:"'丰年'意象群后来演变为《楚辞》的'椒糈要之'、汉赋的'千仓万箱',直至杜甫'稻米流脂粟米白'的书写传统。"诗中体现的"天人共庆"思想,也成为后世"与民同乐"政治理念的诗意源头。

点评

《周颂·丰年》乃《诗经》中祭祀乐歌之典范,寥寥数句尽展先民对丰稔的虔敬与天地共生的智慧。清代经学大师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评曰:"'万亿及秭'之句,非独言粟米之蕃,实见周人敬天法祖之诚。数词叠用如累黍,恍见仓廪充溢之象。"其道破诗中数字修辞之妙——"秭"为古代最大计量单位,与"万亿"相缀,将丰收的抽象喜悦化为具象的视觉震撼。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独赏其礼乐精神:"'为酒为醴'二句,分明是青铜器上走下来的仪式。以五谷之精还报天地,以醴酪之芳沟通人神。"诗中"烝畀祖妣"的祭祀场景,正是《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的生动注脚。那献给祖妣的醇酒,实则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契约。

当代学者扬之水在《诗经名物新证》中特别拈出"高廪"意象:"夯土为台,积粟成廪,此物质丰足之象征;而廪之崇高,又暗含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周人以建筑语言,将世俗丰收升华为精神图腾。"诗中"降福孔皆"的结句,恰似青铜编钟的袅袅余音——程俊英教授谓之"一字千钧:'皆'字不独言福泽普降,更暗含天人合德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