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2025年07月05日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佚名

译文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与君子白头偕老,头戴华美的发饰和六颗玉珠。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举止雍容端庄,如山般稳重,如水般流畅,华贵的礼服正相配。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可叹你品行不端,又能怎样呢?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鲜艳夺目啊,那绣着野鸡图案的礼服。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乌黑的秀发如云般浓密,无需假发装饰;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
美玉做的耳坠,象牙做的发钗,面容白皙又光洁。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为何像天仙般美丽?为何像女神般高贵?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
洁白明亮啊,那夏日穿的薄纱礼服。
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罩着那细葛布的内衣,是贴身的衬衣。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你眉目清秀,容颜美丽动人。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这样的美人啊,真是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

词语注释

副笄六珈:古代贵族妇女的头饰,副指假发,笄是发簪,珈是玉饰。
委委佗佗:形容举止从容优雅。
象服:古代贵族穿的华美礼服。
玼:鲜艳华丽。
翟:野鸡图案的礼服。
鬒发:乌黑浓密的头发。
髢:假发。
瑱:耳坠。
揥:发钗。
瑳:洁白明亮。
展:夏季穿的薄纱礼服。
绉絺:细葛布。
绁袢:贴身内衣。
清扬:眉目清秀。
媛:美女。

创作背景

关于《诗经·鄘风·君子偕老》的创作背景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是一首充满讽刺意味的贵族讽喻诗,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卫国宫廷的乱象。据《左传》记载,此诗或为讽刺卫宣公夫人宣姜而作。宣姜本为卫宣公为世子伋所聘之妻,却被宣公强占,后更引发一系列宫廷丑闻。

诗中"君子偕老"的起兴,实为对贵族婚姻誓言的尖锐反讽。那些"副笄六珈"的华美首饰,"如山如河"的雍容气度,与"子之不淑"的品德缺陷形成强烈反差。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玉瑱、象揥等饰物,印证了诗中描绘的奢华装扮确为当时贵族女性真实写照。

第二章节"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的惊叹,表面赞美其如天神般的容貌,实则暗讽其德不配位。这种"以美衬恶"的笔法,与《诗经》中"美刺"传统一脉相承。近年出土的战国竹简中关于卫国宫廷的记载,为理解这种特殊讽刺手法提供了新的佐证。

末章"邦之媛也"的结语,看似颂扬实则痛心——本该作为邦国典范的贵妇,却成为道德沦丧的象征。这种"欲抑先扬"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周代诗人"温柔敦厚"的讽谏智慧,也折射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赏析

《君子偕老》以华美服饰为表、悲悯批判为里,构建了一场视觉与道德的双重盛宴。诗中"副笄六珈""象服是宜"的铺陈,并非单纯夸耀贵妇容饰,正如《毛诗正义》所言:"极言其服饰之盛,正所以刺其德之不称"。那些"如山如河"的雍容气度,在"子之不淑"的转折中轰然崩塌,形成巨大的道德反讽。

意象群的悖论式构建极具张力:

  • "鬒发如云""玉之瑱也"等意象群构成视觉的奢华宇宙,程俊英《诗经译注》指出这种"工笔画般的描摹"实为"以美写丑"的春秋笔法;
  •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的惊呼式诘问,揭示出外表神圣与内在空洞的尖锐矛盾,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此为"拟神圣而实凡俗"的深刻讽刺;
  • 末章"邦之媛也"的判词,在方玉润《诗经原始》看来是"美刺并陈"的典范——表面颂扬实则将批判推向高潮。

情感脉络呈现波浪式推进:

  1. 首章以"君子偕老"的庄重起笔,旋即用"云如之何"的叹息打破幻想;
  2. 中章铺排的视觉盛宴被"胡然"的质疑解构,朱熹《诗集传》谓之"外虽华美而内实腐朽";
  3. 终章"展如之人兮"的冷峻评价,完成从表象沉迷到理性审判的情感升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推重这种"欲抑先扬"的抒情艺术。

全诗犹如一部精密的道德天平,左盘堆砌珠玉罗绮,右盘放置灵魂重量。陈子展《诗经直解》的评点尤为精辟:"以七宝楼台写空中阁楼,终以'不淑'二字点破幻象,此诗经之现代性也。"这种外热内冷的抒情方式,开创了中国诗歌"以丽辞写哀思"的传统,其衣香鬓影下的道德叩问,至今仍闪烁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光芒。

点评

《鄘风·君子偕老》以"赋"为骨,"比"为神,通篇铺陈华服之美而暗讽德行之亏,可谓"丽辞云构,婉讽潜藏"(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首章"如山如河"之喻,王夫之《诗经稗疏》评曰:"以山河之恒久拟容仪之庄重,然'子之不淑'四字如利锥破锦,使华彩顿成裂帛"。次章"胡然天也?胡然帝也?"连问,钱钟书《管锥编》解为:"设天界帝庭之想,非为颂美,实乃诘责——以神女之姿行凡俗之恶,其刺愈深"。

末章"邦之媛也"作结,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叹道:"'展如之人'一语双关,既言其服饰明艳如展,又暗讽其德行未能舒展。末句反跌之力,犹闻三千年后杜牧'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之回响"。

此诗最得"《春秋》笔法"真传,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点破其妙:"通篇不着一恶字,而恶德自现;极尽铺排之能事,而讽意愈明,所谓'婉而多讽,丽而不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