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风·鄘风·墙有茨》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卫国的宫墙边蒺藜丛生,那些带刺的藤蔓攀附着朱红的高墙,如同暗夜里滋长的流言,刺痛着一个王朝最隐秘的伤疤。这首诞生于春秋早期的讽喻诗,以"墙有茨"起兴,将卫国公室那段不堪言说的乱伦丑闻,化作字字锥心的叹息。
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诗歌所讽乃卫宣公之子公子顽与庶母宣姜私通之事。当年齐女宣姜本许配卫国太子伋,却被好色的卫宣公筑新台强占。宣公死后,其庶子公子顽竟在胁迫下续娶这位名义上的母亲,生下三男二女。这种违背人伦的"中冓之言",正如墙头蒺藜般,既难以根除,又不可示人。
诗人采用三章叠咏的形式,每章以"不可扫""不可襄""不可束"层层递进。蒺藜的尖刺划破礼乐的华裳,那些"言之丑""言之长""言之辱"的宫廷秘事,在重章复沓中形成巨大的留白。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评此诗"疾其君上淫乱",而朱熹《诗集传》更点明"其污甚矣"。但诗人始终以含蓄之笔,让满墙蒺藜成为最尖锐的沉默。
当宗周的礼乐文明在卫地的桑间濮上渐次崩解,这首诞生于鄘地的诗篇,恰似青铜器上斑驳的饕餮纹。它以最典雅的形式包裹最锋利的批判,让三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触摸到那段被蒺藜刺破的历史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