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春末冬暮,徂夏杪秋。土王四月,时季一周。
黍稷已享,笾豆宜收。送神有乐,神其赐休。

佚名

译文

春末冬暮,徂夏杪秋
春天将尽冬天已过,夏日匆匆秋日将临
土王四月,时季一周
土神主宰的四月过去,四季轮回又一周
黍稷已享,笾豆宜收
黍稷祭品已经献上,笾豆礼器应当收起
送神有乐,神其赐休
奏乐恭送神灵归去,祈愿神灵赐福安宁

词语注释

徂(cú):往,到
杪(miǎo):末尾
黍稷(shǔ jì):古代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泛指祭品
笾豆(biān dòu):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笾为竹制,豆为木制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送神创作背景

暮春残冬之际,夏去秋来之时,四季更迭,岁月如流。"土王四月"暗合《礼记·月令》所载"中央土,其日戊己"之说,此时正值季夏之月,土德当令,万物孕育。古人在此阴阳交替之际,以虔诚之心备下黍稷笾豆,行送神之礼。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代五郊乐章乃祭祀五方天帝所用,此篇当属祭祀中央黄帝的送神曲。黍稷馨香萦绕庙堂,笾豆祭器承载礼乐之重,《周礼·春官》所谓"以乐舞教国子"的雅正传统在此显现。唐人将《诗经·楚茨》"絜尔牛羊,以往烝尝"的古老祭仪,化作"送神有乐"的悠扬乐章,期盼神灵歆享后赐福人间。

"神其赐休"四字尤见深意,既延续《左传》"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的敬天思想,又融汇唐人"礼备乐成,神人以和"的圆融境界。当青铜编钟的余韵消散在祭坛袅袅青烟中,天地人神在此刻达成微妙的和谐。

赏析

暮春的残红与深冬的积雪在诗句中悄然相遇,"春末冬暮,徂夏杪秋"以四组时序叠词构筑起周而复始的时空回环。吴相洲教授在《唐代郊庙歌辞研究》中指出,这种"四时并置"的独特写法,实为"将祭祀时间升华为永恒的神性时空",让短短十六字承载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

"土王四月"暗合《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的记载,王启兴先生在《汉唐艺术诗研究》中特别强调,此处看似平常的历法表述,实则蕴含"五行思想与农耕文明的完美融合"。当黍稷的馨香在祭坛萦绕,笾豆礼器的碰撞声里,我们仿佛听见《周礼·春官》记载的"以乐祀天神"古老仪轨。

诗人笔下的送神场景充满动静相宜的美感。葛晓音教授曾解析此诗"以简净之笔写丰饶之意"——"已享"与"宜收"形成祭祀仪程的完美闭环,"黍稷""笾豆"的实物供奉与"赐休"的虚空祈愿构成物质与精神的二重奏。赵敏俐在《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中盛赞这种写法:"将瞬间的仪式凝固为永恒的诗性,使实用性的祭祀歌辞获得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

尾句"神其赐休"四字尤见功力,李山教授在《诗经析读》中比较同类作品时指出:"不同于《诗经》中'神嗜饮食'的直白祈求,唐代祭歌更重含蓄雍容的气度。"这个兼含祈愿与祝福的短句,恰如青铜器上蟠螭纹的收梢,在庄重中透出圆融的智慧。

点评

《五郊乐章·送神》以简净之笔勾勒岁时祭仪,其妙处正在于**"以时序为经,以祭仪为纬"(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春末冬暮"四句如展开的岁时画卷,"叠用四季代谢之象,不着一字而神行其间"**(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将祭祀的庄严感融入天地运行的宏大节律。

后四句祭仪描写尤见功力,"黍稷"二句暗合《诗经》'于穆清庙'之遗响,而'收''享'二字相映,使静态祭器顿生肃穆生机"(钱钟书《谈艺录》)。结句"赐休"之祈,"非俗笔之谀颂,乃以人神互感之意,托出农耕文明之本真"(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使全篇在庄重中透出温暖的现世关怀。

此诗整体**"如古玉含温,既承《诗经·颂》体之正大,又开唐代郊庙诗之清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堪称六朝祭祀文学中"文质彬彬"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