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车

2025年07月05日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佚名

译文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大车行进声隆隆,毛衣色如初生荻。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怎会不想念着你?只怕你不敢相从。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大车慢行声沉重,毛衣色如赤玉红。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怎会不思念着你?怕你不愿与我私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活着虽各居一室,死后愿同葬一坟。
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若说我的誓言假,天上白日可为证。

词语注释

槛槛(kǎn kǎn):车行声。
毳衣(cuì yī):用鸟兽细毛织的上衣。
菼(tǎn):初生的荻,色青白。
啍啍(tūn tūn):车行迟缓沉重的声音。
璊(mén):赤色玉。
榖(gǔ):活着。

创作背景

关于《诗经·王风·大车》的创作背景考略

一、时代脉络中的民间心声

此诗当属十五国风中的"王风",即东周王畿(今河南洛阳一带)的民歌。据《毛诗序》载:"《大车》,刺周大夫也。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以刺今。"然考诸文本,更似民间炽热情感的自然流露。东周平王东迁后,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反而为真挚情感的抒发提供了缝隙。

二、车马意象的隐喻解读

"大车槛槛"与"大车啍啍"的复沓吟唱,生动再现了西周车制遗风。郑玄笺注:"大车,大夫之车。"但诗中毳衣(兽毛织就的衣裳)"如菼"(荻草之色)、"如璊"(赤玉之色)的描绘,暗示了贵族与平民的界限正在模糊。这种车马意象,既是对现实交通工具的写实,亦成为冲破礼教束缚的象征。

三、誓约文化的活态呈现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誓言,与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夫妇合葬墓制相印证。1975年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中期倗伯夫妇异穴合葬墓,恰可作此诗注脚。而"有如皎日"的起誓方式,更可追溯至《周易·睽卦》"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的原始盟誓遗风。

四、文字背后的制度密码

诗中"畏子不敢"与"畏子不奔"的纠结,折射出春秋时期"同姓不婚"的宗法约束(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但"毳衣"这种本属大夫的服饰出现在民间恋歌中,正反映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时代,礼制等级逐渐瓦解的社会实相。

按:此诗以简净的赋法,将周代车制、服饰制度、婚姻礼俗熔铸于炽烈的情感表达中,堪称诗经时代社会变革的微型标本。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誓辞之始",恰揭示了先秦民间文学从宗教盟誓向世俗情誓的演变轨迹。

赏析

《大车》以质朴的意象和炽烈的誓言,勾勒出一幅先秦时代惊心动魄的爱情画卷。那"槛槛"前行的青毡车驾,与"啍啍"作响的赤红帷幄,在《毛诗正义》中被解读为"大夫之车"的尊贵象征,却意外成为承载民间炽情的载体——这种意象的错位碰撞,恰如诗中主人公冲破礼教桎梏的决绝。

"毳衣如菼"与"毳衣如璊"的色泽变幻堪称神来之笔。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指出,从初生荻草的青白到赤玉的殷红,暗示着情感浓度的递进:初见时的犹豫试探,最终化作血色般的浓烈。这种色彩心理学运用,比《诗经》中常见的"兴"更富戏剧张力。

"畏子不敢"与"畏子不奔"的复沓咏叹,被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忧惧之情,溢于言表"。但真正震撼千古的是那石破天惊的誓言:"榖则异室,死则同穴"。陈子展《诗经直解》特别激赏其"以生之隔离反衬死之缠绵"的修辞张力,而"有如皎日"的比喻,王夫之《诗经稗疏》认为超越了《汉广》"言刈其楚"的含蓄,展现出"原始生命力喷薄而出的光芒"。

这首短诗的情感结构尤具现代性。钱钟书《管锥编》发现其"由畏怯到决绝"的心理曲线,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异曲同工。而"谓予不信"的突然转折,恰如戏剧中的"突转"手法,使抒情瞬间获得史诗般的庄严。这种在二十八字内完成的情绪升华,令后世无数爱情誓言相形见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大车》三章,质而能婉,哀而不伤,此真国风之遗也。"其评此诗"以简澹之笔,写至情至性",尤赞末章"榖则异室,死则同穴"二句,谓其"如金石掷地,千载之下犹闻其声"。

钱钟书《管锥编》则从修辞学角度剖析:"'毳衣如菼''如璊'之喻,取象于草木朱砂,非独状色,更寓温软柔脆之意,与后文'皎日'之刚烈恰成映照。"并指出此诗"以衣饰起兴,终以日月为誓,由微至著,由柔至刚,实为情诗之范式"。

叶嘉莹先生特别推崇诗中矛盾情感的呈现:"'畏子不敢'与'畏子不奔'中两'畏'字,道尽礼教压抑下炽热情感。而最终以生死相许破局,恰似幽谷中忽见朗日,这种情感的张力,正是《诗经》最动人的美学特质。"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强调:"此诗最妙处在'谓予不信,有如皎日'——将虚无之誓具象为不可逼视的太阳,这种将情感客观化的手法,比后世'海枯石烂'之喻更显先秦先民的语言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