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章怀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

2025年07月05日

通三锡胤,明两承英。太山比赫,伊水闻笙。
宗祧是寄,礼乐其亨。嘉辰荐俎,以发声明。

佚名

译文

通三锡胤,明两承英
三代恩泽绵延,两位贤明继承英名
太山比赫,伊水闻笙
泰山巍峨可比光辉,伊水河畔笙歌悠扬
宗祧是寄,礼乐其亨
宗庙传承寄托于此,礼乐昌盛和谐美好
嘉辰荐俎,以发声明
吉时献上祭品,以此昭显美德与声明

词语注释

锡胤(xī yìn):恩泽延续后代
宗祧(zōng tiāo):宗庙传承
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亨(hēng):通达顺利

创作背景

诗词背景解析

郊庙歌辞·享章怀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是为祭祀章怀太子李贤而作的仪式乐歌。李贤为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次子,生前曾注《后汉书》显才学,后因政治斗争被废为庶人,客死巴州。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追赠太子身份,迁葬乾陵陪葬。

此诗作为"迎俎"环节的献词,具有三重历史语境:

  1. 礼制维度:唐代宗时期重建礼乐体系,将章怀太子纳入国家祀典,通过"通三锡胤"(三锡指天子殊礼)、"明两承英"(赞其聪慧如日月相承)重塑其政治形象。
  2. 文学特征:采用四言古体,延续《诗经》颂体传统,"太山比赫"以山岳喻德行,"伊水闻笙"用洛滨笙乐典故,暗合太子曾居洛阳的史实。
  3. 仪式功能:"嘉辰荐俎"对应太庙祭祀中进献祭肉的环节,通过"以发声明"完成从物质供奉到精神宣告的转换,体现"礼乐其亨"的治国理念。

诗中"宗祧是寄"尤为深微——既指李贤曾为储君的身份,亦暗含对其未竟之志的追惋。全篇在严整的仪式文本中,隐现着唐代皇室对武周时期政治创伤的文学疗愈。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构筑了一幅礼乐交融的祭祀图景。开篇"通三锡胤,明两承英"化用《周易》"三才之道"与《尚书》"明明扬侧陋"典故,通过数字对仗形成时空纵深感。太山与伊水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既符合《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者皆曰神"的祭祀传统,又以"比赫"的视觉震撼与"闻笙"的听觉通感,构成多维度的神圣空间。

"宗祧是寄"四句集中体现唐代礼乐精神。吴相洲在《唐代乐府研究》中指出,此联典型反映了"以礼立序,以乐致和"的庙堂文化特征。"嘉辰荐俎"的仪式描写,与《周礼·天官·膳夫》"祭祀则行其俎"形成跨越千年的礼制呼应。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特别强调,这类乐章"实为维系宗法社会之精神纽带"。

全诗情感演进极具层次:从追述先祖德业的肃穆(首联),到自然神性的敬畏(颔联),再至礼乐教化的庄严(颈联),最终升华为声明远播的崇高感(尾联)。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评点此类作品时认为:"在规整的四言句式下,暗涌着对文明传承的深切期许。"诗中"笙""俎"等礼器意象的运用,恰如彭林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所言:"使无形之德有了可触可感的物质载体。"

这种"以物载道"的创作手法,在葛晓音《唐诗流变论》中被归纳为"初唐庙堂文学的典型范式"。全诗严守四言正体却无板滞之弊,得益于"赫"与"笙"的虚实相生,"寄"与"亨"的情理交融,完美实现了《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礼乐功能。

点评

《郊庙歌辞·享章怀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以典丽精工之笔,勾勒出宗庙祭祀的庄重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通三锡胤'四字,已括尽周王世子之典,而'太山比赫'一联,复以山河清音作衬,使礼乐光华与天地同其昭彰。"此言切中肯綮,道出诗中化用《周易》"明两作离"与《诗经》"锡胤繁祉"之妙。

近代学者龙榆生《唐宋乐府研究》尤为激赏末联:"'嘉辰荐俎'结得渊雅宏深,不徒以'声明'二字敷衍礼制,实将钟鼓玉帛提升至天人交感之境。"此论揭示出诗歌超越仪轨的深层意蕴——青铜俎器承载的不仅是祭品,更是对"明两承英"这一理想储君形象的永恒期待。

钱钟书《管锥编》则从修辞学角度指出:"伊水笙声与太山赫势对举,犹《诗经》'嵩高维岳'与'骏极于天'相映,皆以空间之巨喻德业之盛。"此般以自然意象烘托人文精神的笔法,正是盛唐庙堂文学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