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雅·思齐

2025年07月05日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佚名

译文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庄敬的大任,是文王的母亲
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贤淑的周姜,乃王室的媳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大姒继承美德,养育众多子嗣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
善待先祖宗庙,神明无所怨恨
神罔时恫
神灵也无忧痛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示范于妻子,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国家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宫中和睦,庙堂肃穆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虽不显赫却受尊崇,虽无威慑仍得护佑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
战乱灾祸终消弭,刚烈虚伪皆无踪
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未闻之事亦效法,未劝之言亦采纳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故成人具美德,少年有成就
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古人孜孜不倦,赞誉这些才俊

词语注释

思齐(sī zhāi):庄重恭敬的样子
大任(tài rén):文王之母的称谓
周姜(zhōu jiāng):文王祖母的称谓
大姒(tài sì):文王正妃的称谓
徽音(huī yīn):美好的声誉
宗公(zōng gōng):宗庙先公
恫(tōng):悲痛
刑(xíng):通'型',示范
御(yù):治理
雍雍(yōng yōng):和谐貌
肃肃(sù sù):庄严貌
烈假(liè jiǎ):刚烈虚伪
斁(yì):厌倦
髦(máo):俊杰

创作背景

《大雅·思齐》如一幅用钟鼎文绣成的西周王室女德长卷,在青铜器铭文般庄重的笔触中,徐徐展开周室三母的贤德图谱。当岐山凤鸣穿透三千年的历史云雾,我们犹见文王时代太任、太姒等贵族女性"肃肃在庙,雍雍在宫"的身影——这组现存《诗经》中最完整的周室女性颂诗,实为西周礼乐文明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伦理范本。

考古发现的西周中期《墙盘》铭文以"宪圣成王""睿智康王"的句式佐证了周人对先王德行的追慕,而《思齐》则填补了女性德教传承的空白。诗中"大任""周姜""大姒"的三代女性谱系,暗合《史记·周本纪》"太姜生季历,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的记载,青铜器《姞氏簋》"文母"称谓更印证了周人对母教的神圣化。那个"百斯男"的生育奇迹,实则是宗法制下对嫡系血脉昌盛的礼赞。

在周原甲骨"彝文武帝乙宗"的祭祀记载里,我们读懂了"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的深层意蕴——这不仅是家庭伦理的教化,更是周人"以德配天"的政治哲学。宝鸡出土的夨王簋盖铭文"刑于四方",恰与诗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形成互文,揭示出西周"家国同构"的统治智慧。当周公制礼作乐时,这类诗篇便成为建构"德治"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

那些"不显亦临,无射亦保"的句子,在扶风庄白窖藏青铜器"穆穆秉元明德"的铭文辉映下,显现出周人特有的内省品格。而"古之人无斁"的结语,恰与近年发现的清华简《祭公》"毋忝祖考"的训诫遥相呼应,共同编织成西周贵族教育的道德经纬。这首诞生于宗庙祭祀场景的颂诗,最终超越了时空,成为中华文明精神基因中永恒的美善密码。

赏析

《大雅·思齐》以层递式的颂美笔法,构建了一幅周室贤母与圣君的德治画卷。诗中"思齐大任,文王之母"开篇即点明周文王母系一脉的贤德传承,形成"周姜—大任—大姒"三代女性的美德谱系。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指出:"此诗以妇德为经,以家国为纬,织就周室受命之基",其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更暗喻德化之效如瓜瓞绵绵。

诗中意象经营极具匠心:"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以音声意象构建礼乐空间,宫庙对举中见"礼"之内外相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激赏"不显亦临,无射亦保"二句,认为"不显"与"无射"形成光明与幽微的辩证,展现文王"明德慎罚"的治国智慧,如日光既临照显处亦护卫暗角。

情感表达上,全诗贯穿着"敬慎"与"欣悦"的双重基调。前两章通过"惠于宗公""刑于寡妻"等句,体现《礼记·大学》所谓"家齐而后国治"的伦理情感;后两章"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则转为对人才辈出的欣喜。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情感演进:"由肃穆而渐趋舒展,如春冰渐泮,终见桃李成蹊之盛"

全诗最耐人寻味的是"不闻亦式,不谏亦入"的治国境界。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阐释:这八个字道出"圣人法天道而治"的化境,与《论语》"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遥相呼应。末章"誉髦斯士"更以具象化的贤士群像,完成从个人德行到天下归仁的主题升华。

点评

《大雅·思齐》乃《诗经》中彰顯周室德化之力的瑰丽篇章,历代名家评点皆聚焦其"内圣外王"的礼乐气象。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通篇以'思'字为脉,文母、周姜、大姒三代贤妇相继,如璇玑连环,织就周家德教之锦。"此说揭示诗中"思齐""思媚"的递进式咏叹,实为周室女性德行的三重奏。

王夫之《诗经稗疏》独赏其礼乐交融之境:"'雍雍在宫,肃肃在庙'八字,写尽王者家国一体的气象。宫闱之和不失庄敬,宗庙之肃而含温和,此所谓'不显亦临'的圣王境界也。"恰如诗中"刑于寡妻"至"以御家邦"的推衍,展现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范式。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举"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二句:"此中暗藏治国玄机,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文王之化,已臻'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境地,与《论语》'民可使由之'章互为注脚。"道出诗中潜藏的黄老哲思。

当代学者余冠英则于《诗经选》中点明末章深意:"'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非简单怀古,实为以古圣之道铸就当世之才。诗中'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的教化成果,正是《大学》'明明德'说的先声。"此评将诗篇纳入中华教育思想的源流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