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山鹧鸪

2025年07月05日

玉关征戍久,空闺人独愁。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
人坐青楼晚,莺语百花时。愁人多自老,肠断君不知。

佚名

译文

玉关征戍久
边关征战久未休
空闺人独愁
闺中人儿独忧愁
寒露湿青苔
寒露沾湿阶前苔
别来蓬鬓秋
别后鬓发已如秋
人坐青楼晚
独坐妆楼天向晚
莺语百花时
莺啼花放正逢春
愁人多自老
愁思催人华发生
肠断君不知
断肠君岂知我情

词语注释

玉关:指玉门关,泛指边塞要地
征戍(zhēng shù):从军守卫边疆
蓬鬓:像蓬草一样散乱的鬓发,形容憔悴
青楼:此处指女子居所,非指妓院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山鹧鸪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盛唐的边塞与闺阁,一曲《山鹧鸪》在历史的褶皱间低徊。此调本为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多咏离愁别恨。中唐诗人钱起以清泠笔触,将征戍之苦与闺怨之思绾作双股缠绵的丝线。

玉门霜重,征衣染秋
"玉关征戍久"句,可窥天宝后期唐帝国拓边战争之频繁。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晚年"穷兵吐蕃,疲弊关中",陇右男儿"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诗人以"寒露湿青苔"的意象,暗合《汉书·西域传》中"列亭障至玉门"的苍凉,戍卒蓬鬓如秋草,在敦煌残卷与边塞诗间形成遥远回声。

青楼莺语,断肠暗换
下阕"人坐青楼晚"场景,恰与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形成残酷对照。唐代《教坊记》载山鹧鸪曲"多写商妇之怨",此处化用为征妇意象。当长安贵胄沉醉于"莺语百花时"(《开元天宝遗事》载曲江宴游盛况),闺中人却经历着"坐愁红颜老"的隐秘煎熬。诗人以"肠断君不知"作结,与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征衣裁缝了,远寄边隅"的温情相比,更显时代重压下的绝望。

鹧鸪声碎,诗史互文
此诗艺术上承袭了南朝吴声歌曲的婉转,却注入安史之乱前的时代阴霾。杜佑《通典》记天宝年间"戍卒衣粮多不充",而《山鹧鸪》曲调本身凄厉激越(《乐府诗集》卷八十),诗人以"蓬鬓秋"对"百花时",在盛唐繁华的锦缎上刺出裂痕,恰似后来杜甫"国破山河在"的预兆性吟唱。

赏析

《杂曲歌辞·山鹧鸪》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征戍与闺怨的双重苦楚,堪称唐代边塞闺怨诗的典范。诗中意象的选取极具典型性,"玉关"与"空闺"的空间对举,瞬间拉开征人与思妇的遥远距离。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诗"十字之间,万里之遥",正是道出了这种时空张力

"寒露湿青苔"的细节描写尤为精妙,寒露既是自然景象,又暗喻思妇泪痕。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湿'字下得极重,非独苔湿,实乃心湿"。而"蓬鬓秋"的比喻,将鬓发散乱与草木凋零相叠合,外化出思妇容颜的憔悴。这种意象组合被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誉为"情感的物质化呈现"

下阕转入更深的心理刻画,"青楼晚"与"百花时"形成强烈反差。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道:"春日莺语反成伤情之媒,乐景写哀手法运用得浑然天成"。"愁人多自老"五字道尽闺怨诗的精髓,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特别赞赏此句"将时间对人的侵蚀写得惊心动魄"

结句"肠断君不知"以直白口语收束,在含蓄的唐诗中显得尤为震撼。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末句如银瓶乍裂,前面积蓄的情感喷薄而出"。这种艺术处理,使全诗在典雅与直率间达到完美平衡,展现出唐代乐府诗"缘事而发"的本质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二句,以物候写离情,青苔寒露与蓬鬓秋霜互映,不着一『怨』字而怨思自深。后段『愁人多自老』五字,尤见唐人绝句炼意之妙。"

沈德潜《说诗晬语》

"此作得乐府遗意,前四句征戍之苦,后四句闺怨之深。『人坐青楼晚』与『玉关征戍久』时空对写,较之寻常边塞诗更多一层婉转缠绵。"

黄生《唐诗摘钞》

"『肠断君不知』结得陡绝,似鹧鸪啼血,戛然而止。全篇不事雕琢,而『湿』字『秋』字俱有化工,此所谓天然宫商也。"

贺裳《载酒园诗话》

"看似平易,实经锤炼。『莺语百花时』本是乐景,衬以『青楼晚』『愁人老』,倍觉凄恻。较之直言思妇,更得《国风》哀而不伤之旨。"

纪昀《唐人试律说》

"杂曲歌辞贵在声情摇曳,此诗前用入声韵之急促,后转平声韵之悠长,恰似鹧鸪鸣声时近时远。苏颋、温庭筠皆有所拟,终不如此篇得天然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