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山鹧鸪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盛唐的边塞与闺阁,一曲《山鹧鸪》在历史的褶皱间低徊。此调本为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多咏离愁别恨。中唐诗人钱起以清泠笔触,将征戍之苦与闺怨之思绾作双股缠绵的丝线。
玉门霜重,征衣染秋
"玉关征戍久"句,可窥天宝后期唐帝国拓边战争之频繁。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晚年"穷兵吐蕃,疲弊关中",陇右男儿"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诗人以"寒露湿青苔"的意象,暗合《汉书·西域传》中"列亭障至玉门"的苍凉,戍卒蓬鬓如秋草,在敦煌残卷与边塞诗间形成遥远回声。
青楼莺语,断肠暗换
下阕"人坐青楼晚"场景,恰与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形成残酷对照。唐代《教坊记》载山鹧鸪曲"多写商妇之怨",此处化用为征妇意象。当长安贵胄沉醉于"莺语百花时"(《开元天宝遗事》载曲江宴游盛况),闺中人却经历着"坐愁红颜老"的隐秘煎熬。诗人以"肠断君不知"作结,与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征衣裁缝了,远寄边隅"的温情相比,更显时代重压下的绝望。
鹧鸪声碎,诗史互文
此诗艺术上承袭了南朝吴声歌曲的婉转,却注入安史之乱前的时代阴霾。杜佑《通典》记天宝年间"戍卒衣粮多不充",而《山鹧鸪》曲调本身凄厉激越(《乐府诗集》卷八十),诗人以"蓬鬓秋"对"百花时",在盛唐繁华的锦缎上刺出裂痕,恰似后来杜甫"国破山河在"的预兆性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