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雅·民劳

2025年07月05日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佚名

译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百姓已够劳苦,只求稍得安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恩给这王畿之地,用以安抚四方
无纵诡随,以谨无良
不要放纵狡诈欺骗,要谨防不良之人
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应当制止暴虐掠夺,他们竟不怕法度严明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怀柔远邦亲近邻国,以此安定我周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
百姓已够劳苦,只求稍得休息
惠此中国,以为民逑
施恩给这王畿之地,让百姓安居乐业
无纵诡随,以谨惛怓
不要放纵狡诈欺骗,要警惕混乱纷争
式遏寇虐,无俾民忧
应当制止暴虐掠夺,别让百姓忧愁
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莫要前功尽弃,助君王成就美名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
百姓已够劳苦,只求稍得喘息
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施恩给这京都之地,用以安抚四方诸侯
无纵诡随,以谨罔极
不要放纵狡诈欺骗,要警惕无尽贪婪
式遏寇虐,无俾作慝
应当制止暴虐掠夺,不让他们作恶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恭敬谨慎保持威仪,亲近有德之人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
百姓已够劳苦,只求稍得歇息
惠此中国,俾民忧泄
施恩给这王畿之地,让百姓宣泄忧愁
无纵诡随,以谨丑厉
不要放纵狡诈欺骗,要警惕凶恶暴行
式遏寇虐,无俾正败
应当制止暴虐掠夺,不让正道衰败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你虽年轻,责任却重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
百姓已够劳苦,只求稍得安宁
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施恩给这王畿之地,国家才能不受摧残
无纵诡随,以谨缱绻
不要放纵狡诈欺骗,要警惕结党营私
式遏寇虐,无俾正反
应当制止暴虐掠夺,不让是非颠倒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王啊我愿你如玉般完美,因此郑重劝谏

词语注释

汔(qì):几乎,差不多
绥(suí):安抚
诡随:狡诈欺骗
憯(cǎn):竟然
逑(qiú):聚合,此指安居
惛怓(hūn náo):混乱纷争
罔极:没有准则,指贪婪无度
慝(tè):邪恶
愒(qì):休息
丑厉:凶恶暴行
缱绻(qiǎn quǎn):纠缠不清,指结党营私

创作背景

《大雅·民劳》如一枚镌刻着忧患的青铜铭文,诞生于西周王朝的风雨飘摇之际。当周厉王的暴政如铅云压城,镐京的街巷间弥漫着"国人暴动"前的焦灼气息,这首饱含政治隐喻的诗篇便从卿士的牙璋间铿然坠地。

据《史记·周本纪》载,厉王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山川林泽之利尽归王室,以致"民不堪命"。诗中"民亦劳止"的沉重叹息,恰与《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记载形成互文。五章叠唱中"汔可小康"到"汔可小安"的渐进式祈求,暗合西周贵族试图在王朝崩解前寻求政治平衡的努力。

"无纵诡随"的严厉警告,直指厉王宠信的佞臣集团。郑玄笺注揭示此乃召穆公讽谏之作,诗中"戎虽小子"或即暗指年轻而刚愎的厉王。那些"式遏寇虐"的铿锵词句,与出土青铜器铭文中"勿使百姓颠沛"的训诫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西周贵族政治最后的道德防线。

当诗人以"王欲玉女,是用大谏"作结时,青铜编钟的余音里已传来宗周将倾的裂帛之声。这首诞生于中国谏议文化源头的诗篇,最终超越了时空,成为所有盛世危言的精神原型。

赏析

《大雅·民劳》是《诗经》中一首充满政治劝诫意味的雅诗,其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历来为学者所称道。全诗五章,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层层递进,展现了周代士大夫对治国安邦的深刻思考。

一、意象构建中的民生关怀
诗歌以"民亦劳止"为每章起兴,通过"小康""小休""小息""小愒""小安"的渐进式意象,勾勒出百姓从疲惫到安定的理想状态。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这种复沓手法不仅强化了韵律,更将民生疾苦与政治诉求紧密交织,形成强烈的共情效应。"诗中"中国"与"四方"的空间意象对比,则体现了以仁政为核心、由近及远的治国理念。

二、情感表达的谏诤艺术
全诗情感沉郁而恳切,既有"无纵诡随"的严厉警告,又有"柔远能迩"的温和劝导。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五章皆以'惠此中国'为枢纽,可见其忠爱之挚、谋国之诚。"末章"王欲玉女,是用大谏"二句尤为动人,朱熹《诗集传》解为:"爱君之至,故谏之切",将臣子忧国忧民之情推向高潮。

三、政治哲学的深层意蕴
诗歌通过"诡随""寇虐""无良"等负面意象与"威仪""有德"等正面形象的对比,构建了完整的治国伦理体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强调"式遏寇虐,憯不畏明"二句:"言当用法制止暴虐,使恶人畏天命之明威",体现了周人以德配天的政治智慧。诗中反复出现的"谨""遏""敬慎"等动词,更形成了富有节奏感的道德律令。

四、修辞艺术的经典性
该诗善用顶针句式(如"以绥四方→无纵诡随")、对偶结构("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形成庄严的庙堂气息。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盛赞:"五章如五重乐章,既保持主题统一,又在细微处见变化,实为《大雅》谏诗之典范。"特别是"戎虽小子,而式弘大"的隐喻,将治国之道与个人修养巧妙关联,展现出高超的修辞艺术。

点评

《大雅·民劳》乃《诗经》中一篇深具政治讽喻意味的佳作,其辞章恳切,意蕴悠远,历来为评家所重。清代学者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曰:"五章皆以'民亦劳止'发端,如泣如诉,反复申诫,足见诗人忧国忧民之赤忱。"诚哉斯言!全诗五章叠咏,以"汔可小康""小休""小息""小愒""小安"层层递进,将百姓渴求休养生息之心声,化作荡气回肠的咏叹。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辟蹊径,指出:"'无纵诡随'四字尤见锋芒,直指朝廷纵容谗佞之弊。'柔远能迩'一句,则暗含《尚书》'柔远能迩,惠康小民'之治道。"此论深得诗心。诗中"诡随""惛怓""罔极""丑厉""缱绻"等词,皆喻奸邪之辈,足见诗人对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

尤为可贵者,末章"王欲玉女,是用大谏"二句,朱熹《诗集传》谓之"忠臣爱君,犹恐其不入于善,故虽以玉女为言,而实深谏之"。这种刚柔并济的劝谏艺术,恰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赞:"温柔敦厚而不失风骨,怨而不怒中自见锋芒。"全诗既展现了周代贵族士大夫的政治智慧,更昭示了中华诗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