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鱼丽

2025年07月05日

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
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佚名

译文

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鱼儿游进竹篓,有黄颡鱼和小鲨。主人备下美酒,醇香又丰饶。
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鱼儿游进竹篓,有鳊鱼和黑鱼。主人备下美酒,丰饶又醇香。
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
鱼儿游进竹篓,有鲇鱼和鲤鱼。主人备下美酒,醇香又充足。
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食物如此丰盛,真是美好啊!
物其旨矣,维其偕矣!
味道如此鲜美,样样都齐全!
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物资如此充裕,正是好时节!

词语注释

丽(lí):通“罹”,遭遇,此处指鱼儿进入。
罶(liǔ):捕鱼的竹篓,口有倒刺,鱼进不能出。
鲿(cháng):黄颡鱼,一种无鳞小鱼。
鲨(shā):此处指一种小型鱼类,非现代所指鲨鱼。
鲂(fáng):鳊鱼,体型侧扁。
鳢(lǐ):黑鱼,肉食性鱼类。
鰋(yǎn):鲇鱼,体表多黏液。
偕(xié):齐全,完备。

创作背景

《鱼丽》作为《诗经·小雅》中的宴饮乐歌,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贵族社会的礼乐文化盛期。据《毛诗序》载:"《鱼丽》,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折射出周代"以鱼喻礼"的独特文化心理。

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显示,当时贵族常以渔猎所获举行"飨礼",鱼获多寡成为衡量主人待客诚意的象征。诗中反复出现的"鲿鲨""鲂鳢""鰋鲤"等珍稀鱼种,恰与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鱼形玉雕相印证,暗示着宴饮者的尊贵身份。

"君子有酒"的叠章咏叹,暗合《仪礼·燕礼》中"献酢酬"的饮酒仪轨。而"物其多矣"以下的排比递进,实则演绎着周人"时物之馈"的哲学——《礼记·月令》所谓"季冬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尝鱼,先荐寝庙",正是对"维其时矣"的最佳注脚。

此诗或许诞生于某次冬祭后的宗族宴饮,青铜爵觥交错间,歌者以鱼之丰美喻礼之周全,将物质丰饶升华为精神层面的"嘉""偕""时",展现周人以饮食礼仪沟通天人的独特文化景观。

赏析

《鱼丽》以宴饮为表,以丰年为里,在鱼跃酒香的画面中铺陈出先民对物阜民康的礼赞。全篇通过"鱼丽于罶"的复沓吟唱,构建起一个生生不息的丰收图景——鲿鲨、鲂鳢、鰋鲤相继入网,恰如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所言:"叠陈鱼名非徒记实,实乃岁稔之象"。游鱼在竹篓中闪烁的鳞光,折射的是周代贵族"君子有酒"背后完整的礼乐秩序。

诗中"旨且多""多且旨""旨且有"的递进式咏叹,形成独特的韵律美学。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环复,如听《咸池》之乐",这种回旋的节奏暗合原始祭祀中通神祝祷的韵律。当宴飨的欢乐升至顶点,"物其多矣"等排比句如鼎足般托起全篇主旨,程俊英《诗经注析》指出此处"嘉、偕、时三赞,将物质丰盈提升至天道和谐的哲学高度"。

细究其情感脉络,表层是宴饮的欢愉:"君子"以美酒飨客,鱼鲜佐酒,正是《礼记·王制》"庶羞不逾牲"的礼制体现。而深层则涌动著对宇宙秩序的感恩,如《郑笺》所云"政平岁稔,取之有节,故物有时而美多"。末章连用六个"其"字,在郭沫若《青铜时代》看来"非虚词也,乃先民对自然馈赠的郑重确认",这种对"时"的强调,透露著农耕文明对四时规律的敬畏。

全诗最动人的意象莫过于鱼与酒的共生关系:网中之鱼愈丰,樽中酒愈醇,二者在"维其偕矣"的咏唱中达成神圣共契。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揭示"鱼在古代象征生殖力,酒代表文明升华,此诗实为生命与礼乐的双重颂歌"。当我们在三千年后吟咏"维其时矣"时,仍能触摸到那个时代对天人合一的朴素信仰——这或许正是《鱼丽》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此篇:"《鱼丽》之诗,不惟辞采绚烂,更得宴饮之真趣。'旨且多''多且旨'二语回环递进,如见酒肴之丰,如闻主宾之欢。"其评点尤重章法之妙:"六鱼连缀,非徒夸富,实寓'嘉''偕''时'三境——物阜民丰为嘉,宾主和乐为偕,岁序得宜为时,此先王以饮食合欢之深意也。"

近人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独赏其象征手法:"《鱼丽》乃周代宴飨乐歌之典范。鱼之入罶,犹宾之赴宴;鲿鲨鲂鳢之异,喻宾客各具其美。末章连用'维其'句式,将口腹之欲升华为礼乐之美,足见'君子'非止餍足物欲,更追求精神之雍容。"

台湾学者屈万里于《诗经诠释》中特别拈出音韵之妙:"'丽''罶''酒''旨'等字皆收细音,诵读时自生珠玉琳琅之感。三章递换韵脚,如闻鼎鼐中鱼羹沸腾之声,复见宾主举爵相酬之态,诚所谓'声音之道与政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