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雅·江汉

2025年07月05日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佚名

译文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将士们气势如虹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不为安逸不为游乐,为征讨淮夷而来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战车已经出动,旗帜高高飘扬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不为安逸不为舒适,为平定淮夷而战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长江汉水奔流不息,将士们威武雄壮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征战四方,向君王报捷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四方已经平定,国家趋于安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此时再无战事,君王心中安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在长江汉水之滨,君王命令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开拓四方疆土,巩固我国边境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不忧不惧,以王国为准则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治理疆土,直至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
君王命令召虎:巡视四方,宣扬德政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文王武王受天命,召公是栋梁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不要说我还年轻,我要效仿召公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勤勉于军事,赐你福禄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
赐你玉勺,黑黍香酒一壶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祭告先祖,赐你山川田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在周朝受命,继承召祖遗志
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召虎叩首:愿天子万寿无疆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召虎叩首,颂扬君王美德
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作召公之诗:天子万寿无疆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英明的天子,美名传扬不息
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施行文德教化,和睦四方诸侯

词语注释

旟(yú):古代旗帜的一种,上面画有鸟隼图案
浒(hǔ):水边
洸洸(guāng guāng):威武的样子
秬鬯(jù chàng):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
卣(yǒu):古代盛酒的器具
圭瓒(guī zàn):古代用玉做的酒勺
稽首(qǐ shǒu):古代最恭敬的跪拜礼
肇敏(zhào mǐn):勤勉

创作背景

《大雅·江汉》如青铜器上鎏金的铭文,在《诗经》的浩卷中闪烁着周王朝鼎盛时期的荣光。这首诗的诞生,正镌刻在周宣王中兴的历史丰碑之上。

当周厉王暴政引发的"国人暴动"尘埃落定,宣王继位时面对的是淮夷叛乱、诸侯离心的危局。青铜器"召伯虎簋"的铭文与诗中的"召虎"相互印证,这位周室重臣奉王命征讨淮夷,在江汉流域展开的战役成为王朝转危为安的关键。诗中"武夫洸洸"的雄壮,"彻我疆土"的决断,都折射出宣王时期"复文武之境土"的雄心。

考古发现揭示的周代军制在诗中得以文学呈现:战车列阵(既出我车)、旌旗猎猎(既设我旟),正是西周晚期军事行动的生动写照。而"锡山土田"的封赏记载,与金文中的赐田制度完全吻合,显示出诗作对当时册命仪式的忠实记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很可能是祭祀时的乐歌。结尾"作召公考"暗示其为祭祀召公的庙堂乐章,与《诗经》中"颂"体的功能相类。那"天子万年"的祝颂,在青铜编钟的余韵中回荡,将一场军事胜利升华为对"文德洽四国"的礼乐赞歌。

在江汉的波涛声中,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战车的轰鸣,更是一个王朝在危机中重振的铿锵足音。这首诗如同周宣王时期铸造的青铜鼎,以文字为纹饰,熔历史与文学于一炉,成为西周晚期最重要的时代见证。

赏析

《大雅·江汉》以雄浑的战争叙事开篇,却最终升华为对德治理想的礼赞。江汉二水的意象贯穿全篇,"浮浮""汤汤"的叠词既摹写水势浩荡,又暗喻军威之盛。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以江汉起兴,见王师之至如江汉洪流,不可遏抑",水与武夫的意象交融,构建出动态的战争画卷。

诗中"匪安匪游""匪疚匪棘"的反复申明,凸显了征伐的正义性。正如程俊英《诗经注析》所言:"诗人刻意强调此次出征非为私欲,而是'淮夷来求'的被迫应战。"这种克制态度与《诗经》中"哀而不伤"的美学传统一脉相承。

第三章的"彻我疆土""至于南海"展现周王朝的恢弘气象。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彻疆'二字实乃经国大猷,非徒言军事征服,更含文化同化之意。"这种对疆域治理的描写,已超越战争本身而具有文明教化的深意。

末三章通过册封仪式的铺陈,完成从武力到文德的升华。"圭瓒""秬鬯"等礼器象征王权的庄严,而"矢其文德,洽此四国"的点睛之笔,恰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评:"以武功始,以文德终,此正周人'敬天保民'政治理想的诗意呈现。"

全篇情感脉络由雄壮渐趋庄严,最终归于"天子万年"的虔敬。王国维《观堂集林》曾言:"周人尚文,故其战功必归于德化。"《江汉》正是这种政治美学的典范,在青铜器铭文般的庄重叙事中,完成对周王室文治武功的双重礼赞。

点评

《大雅·江汉》如青铜器上錾刻的铭文,以江汉奔涌之势开篇,将周宣王命召虎平淮夷的武功铺陈得气象恢宏。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全篇典重高华,最是《大雅》正格,如钟磬之音,清庙之器",恰道出此诗庄严肃穆的庙堂气质。

诗中"江汉浮浮,武夫滔滔"二句,王夫之《诗经稗疏》盛赞:"连用叠字如浪涛相逐,非但状水势之盛,亦见王师之威"。那浮浮汤汤的江水与洸洸滔滔的武士相映成趣,吴闿生《诗义会通》更点破其妙:"水陆并进之态,尽在八字吞吐间"。

末章"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句,陈奂《诗毛氏传疏》谓之:"由武功而归于文德,如黄钟大吕后奏清商,见圣王治世之全体"。姚际恒《诗经通论》亦云:"锡命之典与自矜之词俱不作寻常铺叙,而寓于江汉浩浩气象中,此正《雅》之高处"。诗中圭瓒秬鬯之赐,山土田畴之封,皆在"虎拜稽首"的庄重仪节中,显露出青铜铭文特有的质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