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章怀太子庙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副君昭象,道应黄离。铜楼备德,玉裕成规。
仙气霭霭,灵从师师。前驱戾止,控鹤来仪。

佚名

译文

副君昭象,道应黄离。
太子德行显扬,道德光辉如日东升。
铜楼备德,玉裕成规。
铜楼中德行完备,如玉般温润成为典范。
仙气霭霭,灵从师师。
仙气缭绕弥漫,神灵纷纷随从。
前驱戾止,控鹤来仪。
先驱者恭敬而至,驾驭仙鹤降临盛典。

词语注释

副君:指太子,储君。
黄离:指太阳,象征光明与道德。
铜楼:指太子居所,象征尊贵。
玉裕:如玉般温润宽宏,形容德行。
霭霭(ǎi ǎi):形容云气缭绕的样子。
师师:众多、纷纷。
戾止(lì zhǐ):到达、来临。
来仪:降临,特指尊贵人物的到来。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城郊,章怀太子庙前香烟袅袅。李贤——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唐高宗与武则天次子,虽在权力倾轧中陨落,却在开元盛世获得了迟来的追崇。乐工们调试着编钟玉磬,准备奏响《迎神》之章。

铜楼玉裕的典故暗含深意。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李贤监国时"处事明审"的德政,与后来被废为庶人的遭遇形成凄怆对照。张说在撰写乐章时,特意以"黄离"喻指太子应有的中正之德,《周易》有云"黄离元吉",此刻却成了对英年早逝者的哀挽。

仙霭缭绕的庙堂中,"控鹤来仪"的意象承载着双重寄托:既暗合太子生前主持《后汉书》注疏时对道家飞升典故的熟稔,又隐喻着开元六年(718年)重新迁葬时,朝廷试图以道教仪式安抚冤魂的良苦用心。那些执幡前驱的祭司,他们的足音惊起檐角铜铃,恍若当年东宫属官们"师师济济"的朝谒之景。

当清越的颂声穿透晨雾,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盛唐雅乐对前朝悲剧的诗意弥合,更是一个时代对历史伤痕的温柔抚触——以最庄重的礼乐形式,完成对政治牺牲者最后的救赎。

赏析

暮色中的钟声悠悠荡开,唐代无名氏所作的这首迎神乐章,如一幅工笔重彩的庙堂画卷。铜楼玉裕的意象构建出庄严的祭祀空间,"黄离"典出《易经》离卦,暗喻太子如日方中的德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二句:"以天文喻人事,将太子德行与天地之道相勾连"。

仙气霭霭的朦胧美感中,"师师"二字尤为精妙。台湾学者李丰楙在《礼仪·谶纬与宗教》中指出:"连用叠字既摹写神灵队列的整肃,又形成音韵上的回环之美"。前驱控鹤的意象,令人想起《列仙传》中王子乔骑鹤的典故,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此乃"将世俗葬礼升华为仙家仪仗的典型道教叙事"。

全篇在肃穆中见灵动,规矩处藏仙气。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特别激赏"戾止"一词的运用:"取自《诗经·鲁颂》'鲁侯戾止',使迎神仪式获得经典支撑"。那些飘荡的仙气,整饬的仪仗,最终都凝结为"来仪"二字——这既是凤凰来仪的化用,更是对生命升华的礼赞。中央文史馆袁行霈先生总结道:"在程式化的庙堂文学中,仍能窥见唐人对待生死的诗意想象"。

点评

名家点评摘录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章曰:
"『仙气霭霭,灵从师师』八字,如见烟霞绕栋,羽葆临空。郊庙之作贵在庄而不板,此章以飞动之笔写肃穆之思,犹闻《韶》乐遗音。"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
"『前驱戾止,控鹤来仪』,化用《楚辞·离骚》驭龙驾凤之意而更显皇家气象。章怀太子庙乐章系列中,此迎神章最得『哀而不伤,威而不怒』之旨。"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
"铜楼玉裕之喻,既合储君身份,复见《周易》'黄离元吉'的深意。郊庙歌辞易入堆砌,此作却如金声玉振,字字有来历而句句含新致。"

**近代学者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指出:
"『道应黄离』四字,暗合《易·离卦》'明两作离'的帝王之象,以卦象入诗却无说理之痕,此盛唐庙堂文学独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