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洛阳城郊,章怀太子庙前香烟袅袅。李贤——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唐高宗与武则天次子,虽在权力倾轧中陨落,却在开元盛世获得了迟来的追崇。乐工们调试着编钟玉磬,准备奏响《迎神》之章。
铜楼玉裕的典故暗含深意。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李贤监国时"处事明审"的德政,与后来被废为庶人的遭遇形成凄怆对照。张说在撰写乐章时,特意以"黄离"喻指太子应有的中正之德,《周易》有云"黄离元吉",此刻却成了对英年早逝者的哀挽。
仙霭缭绕的庙堂中,"控鹤来仪"的意象承载着双重寄托:既暗合太子生前主持《后汉书》注疏时对道家飞升典故的熟稔,又隐喻着开元六年(718年)重新迁葬时,朝廷试图以道教仪式安抚冤魂的良苦用心。那些执幡前驱的祭司,他们的足音惊起檐角铜铃,恍若当年东宫属官们"师师济济"的朝谒之景。
当清越的颂声穿透晨雾,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盛唐雅乐对前朝悲剧的诗意弥合,更是一个时代对历史伤痕的温柔抚触——以最庄重的礼乐形式,完成对政治牺牲者最后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