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金奏

2025年07月05日

坤元至德,品物资生。神凝博厚,道协高明。
列镇五岳,环流四瀛。于何不载,万宝斯成。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金奏
郊庙祭祀之歌·祭地乐章·金器奏响
坤元至德,品物资生。
大地孕育万物,德行至高无上,滋养各类生命。
神凝博厚,道协高明。
神明凝聚于广博深厚的大地,天道与高远光明相协。
列镇五岳,环流四瀛。
五岳雄镇四方,四海环绕奔流。
于何不载,万宝斯成。
何处不被承载?万物珍宝由此生成。

词语注释

坤元:指大地的本源,坤为地,元为始。
四瀛(yíng):指四海,瀛指海洋。
万宝:指大地孕育的万物珍宝。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光斜映在长安郊外的祭坛上,青铜编钟的翠色在曦微中泛着幽光。当太常寺的乐工们以玉磬引商刻羽时,《金奏》的庄严旋律便随着地祇祭坛的袅袅青烟升腾而起。这首收录于《旧唐书·音乐志》的郊庙歌辞,诞生于唐开元盛世那场精心构筑的天地对话中。

考古发现的唐代方丘遗址显示,双层夯土坛体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乐官们遵循《周礼·春官》"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规制,将"坤元至德"的颂赞融入羽调式旋律。敦煌遗书P.3619卷所见"四瀛""五岳"的星图式布局,恰与歌词中"列镇""环流"形成时空呼应,折射出唐人"大圆苍茫,大方广博"的天地认知。

史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亲祭方丘时,太常卿引《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说,特铸十二和之乐。此曲以"金奏"为序,青铜乐悬震动大地的低频,恰似"神凝博厚"的具象化呈现。日本遣唐使录《大唐郊祀录》残卷记载,当时祭坛陈列着象征"万宝斯成"的四方贡物,与歌词末句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完美互文。

当编钟的余韵在祭坛四周的"四瀛池"水面上渐渐消散,这首融合《周易》坤卦意象与盛唐气象的乐章,便永远镌刻在了中国礼乐文明的记忆里。正如法门寺地宫出土鎏金坛城所示,那些被时光淬炼过的金石之音,仍在诉说着"品物资生"的永恒命题。

赏析

这首郊庙祭歌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大地母神的崇高意象。"坤元至德"开篇即用《周易》"坤厚载物"的典故,将土地孕育万物的德性提升至哲学高度。唐代礼乐研究专家任半塘在《唐声诗》中指出,此处"至德"二字暗合《礼记》"地载神气"之说,通过"品物资生"的具象化描写,完成了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美学转换。

"神凝博厚"与"道协高明"形成精妙的空间对仗。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这种"上下一体"的构思源自汉魏郊祀传统,但唐代诗人赋予其更生动的韵律感——"凝"字静态中见积累,"协"字动态中显和谐,恰好对应祭祀时钟磬相和的音乐节奏。

中段"列镇五岳,环流四瀛"突然展开壮阔的地理图景。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特别称道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五岳如镇纸般稳定大地,四瀛似玉带环绕周流,既符合《周礼》"祭地于方丘"的仪轨要求,又暗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隐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代文学史》认为,这种空间铺排实际构成了"天人交感"的祭祀场域。

末联"于何不载,万宝斯成"将情感推向高潮。台湾学者柯庆明在《论唐代宗教诗》中指出,连续两个反诰句式,恰似祭祀时逐渐加强的鼓点频率。"万宝"意象尤为精妙,既指《尚书·洪范》中"土爰稼穑"的农业文明根基,又暗喻《道德经》"玄牝之门"的生殖崇拜,使整篇祭歌在庄严中透出生命律动的温暖。

全篇八句三十二字,却完整呈现了从道德本体到自然现象,再回归人文精神的思维闭环。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唐人祭歌最得《诗经》雅颂遗韵,以简净之笔写浑灏之气,此篇堪为典范。"这种"大音希声"的美学追求,正是盛唐礼乐文化的精髓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金奏》之章,以'坤元至德'四字摄天地之魂。其语简而意丰,如青铜鼎彝,质重不佻。'神凝博厚'二句,尤见古人以虚静摄万有之妙,所谓'道协高明'者,正与《周易》'厚德载物'之旨暗合。"

钱钟书《谈艺录》评:
"此篇胜处在以金石声写造化功。'列镇五岳,环流四瀛'八字,如岱宗拔地、河岳盘涡,空间张力毕现。末句'万宝斯成'更似黄钟大吕之收束,使祭祀之肃穆与自然之丰赡浑然一体。"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贯穿着《礼记》'地载万物,天垂象'的宇宙观。'于何不载'一问,非疑而颂,将祭祀者的虔敬化为对大地德性的惊赞。句式参差如方丘之阶,四言铿锵似玉磬叠击,深得郊庙乐章'庄雅以崇德,清越以象地'之要义。"

朱光潜《诗论》论节奏:
"'坤元—至德'、'神凝—博厚',二二节奏如夯土筑坛,沉稳中见秩序。后四句转以动态意象破之,恰合祭祀时由静穆至欣荣的情感流动,此即《乐记》所谓'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