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封泰山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奠祖配天,承天享帝。百灵咸秩,四海来祭。
植我苍璧,布我玄制。华日裴回,神烟容裔。

佚名

译文

奠祖配天,承天享帝
祭祀先祖配享上天,秉承天命敬奉天帝
百灵咸秩,四海来祭
众神皆有序降临,四海之人齐来朝祭
植我苍璧,布我玄制
献上青色玉璧,陈列深色礼器
华日裴回,神烟容裔
灿烂日光徘徊流转,祭神香烟袅袅飘散

词语注释

苍璧(cāng bì):古代祭祀用的青色玉器
玄制(xuán zhì):黑色的祭器或礼器
裴回(péi huí):徘徊,此处形容日光流转
容裔(róng yì):飘荡摇曳的样子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率千乘万骑东封泰山。彼时的大唐,正步入"开元盛世"的鎏金岁月,四海升平,万邦来朝。玄宗登临岱顶,在云海日观之间举行祭天盛典,《肃和》乐章便诞生于这天地人神交汇的庄严时刻。

史载封禅队伍绵延数百里,突厥、契丹、大食等诸国使节皆随行观礼。当青铜编钟奏响黄钟大吕之音,玄宗亲手将苍璧埋入社首山的祭坛,青色玉璧映着晨光,与天子玄色冕服上的日月纹章交相辉映。岱顶雾气缭绕,似有神祇乘烟而来,正如诗中"华日裴回,神烟容裔"之景。

乐章中"百灵咸秩"暗合《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的古老仪轨,而"四海来祭"则彰显着盛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宏气度。玄宗以道教科仪融合三代礼乐,在泰山之巅完成了一场贯通天人的文化展演,让这首四言乐歌成为盛唐气象的永恒注脚。

赏析

这首《封泰山乐章·肃和》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帝王泰山封禅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天人感应的神圣氛围。全篇贯穿着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心,通过凝练的意象群和雍容的礼乐语言,构建出华夏文明特有的祭祀美学。

意象的层递与神圣性
诗中"苍璧""玄制""华日""神烟"等意象形成色彩与质感的交响。据《周礼·春官》记载:"以苍璧礼天",青玉祭器象征对昊天的赤诚;"玄制"指黑色祭服,与《礼记·郊特牲》"郊祭服冕"的记载相合,二者构成天地对应的视觉符号。而"华日裴回"的日光徘徊与"神烟容裔"的烟气缭绕,则化用《汉书·郊祀志》中"昼有白云起封中"的典故,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神迹显现。这种意象组合完美诠释了《文心雕龙·祝盟》所谓"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的祭祀美学。

礼乐精神的仪式化表达
"百灵咸秩"一句暗含《尚书·舜典》"遍于群神"的秩序感,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唐代祭祀乐章常通过"咸""遍"等副词构建神圣空间的整体性。而"四海来祭"的宏大叙事,实则源自《诗经·周颂》"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的朝贡传统,程俊英《诗经注析》认为这种表达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宇宙观。诗人将空间维度(四海)与超自然维度(百灵)并置,创造出《礼记·乐记》所推崇的"大乐与天地同和"之境。

情感张力的艺术处理
全诗在肃穆基调中暗藏情感波澜。首联"奠祖配天,承天享帝"采用顶真句式,复沓的节奏强化了《毛诗序》所谓"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的虔敬状态。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曾评点此联:"十字中包孕着从祖先崇拜到天帝信仰的升华"。尾联日光与烟气的动态描写,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指出的"静穆中的飞动之美",通过物象的微妙震颤,传递出人与神灵交感时的心理战栗。

这种将礼制规范转化为诗性表达的创作手法,正是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中强调的"盛唐祭祀乐章的双重性"——既恪守《大唐开元礼》的仪轨要求,又灌注了《诗经》"颂"体文学特有的情感温度。全篇如青铜礼器般庄重典丽,却在纹饰的转折处流动着生命的呼吸,堪称唐代礼乐文学"郁郁乎文哉"的典范。

点评

诗词原文:

奠祖配天,承天享帝。百灵咸秩,四海来祭。
植我苍璧,布我玄制。华日裴回,神烟容裔。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肃和四句,气象宏阔,'百灵咸秩,四海来祭'八字,直摄天地精神。其庄严肃穆处,犹见三代礼乐之遗风,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

  2. 钱钟书《谈艺录》
    "'华日裴回,神烟容裔',以流动之笔写静穆之景,日光与烟霭皆具人格,徘徊容与间,恍若神灵驻跸。此中化静为动之法,实得《楚辞·九歌》之妙谛。"

  3.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通篇以'承天'为枢,'苍璧''玄制'见礼器之重,'华日''神烟'彰神明之临。肃雍和雅,字字如磬击钟鸣,乃庙堂乐章之正声。"

  4. 朱光潜《诗论》
    "此章句法极简而意蕴极丰,'植璧''布制'二语,将祭祀仪轨凝练如金石刻纹;后二句忽转空灵,使庄严仪式顿生缥缈仙气,可谓'肃而不板,和而不靡'。"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奠祖'与'享帝'对举,'百灵'与'四海'呼应,空间从九霄延展至八荒,时间贯古今而接幽冥。末句烟日交融处,正见'天人合一'之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