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郊祀乐章。禋顺乐

2025年07月05日

黄彝将献,特牲预迎。既修昭事,潜达明诚。

佚名

译文

黄彝将献,特牲预迎。
将献上精美的青铜祭器,预先迎接那特别的牺牲。
既修昭事,潜达明诚。
已备好昭告神明的礼仪,默默表达内心的虔诚。

词语注释

黄彝(huáng yí):古代祭祀用的青铜礼器
特牲(tè shēng):祭祀时专用的牲畜
昭事(zhāo shì):昭告神明的祭祀仪式
潜达(qián dá):默默传达

创作背景

关于《周郊祀乐章·禋顺乐》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烟柳垂金,周王室祭祀天地的庄严乐声正穿透云霄。这首《禋顺乐》诞生于盛唐气象未散、礼乐文明臻于极致的开元年间,是《周郊祀乐章》系列中展现"禋祀"古礼的雅乐篇章。

礼乐复兴的历史语境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重启已中断百余年的泰山封禅大典。太常寺据此修订《大唐开元礼》,郊庙乐章迎来系统重构。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当时"诏宰相张说改制乐章",集合了贺知章等十八学士重制全套祭祀雅乐。此曲便诞生于这场由帝王主导、文人参与的礼乐复兴运动。

禋祀仪轨的艺术呈现

诗中"黄彝将献,特牲预迎"暗合《周礼·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记载。青铜礼器(黄彝)与纯色祭牲(特牲)的组合,正是先秦"燔柴升烟"禋祀传统的延续。张说在《大唐祀封禅颂》中特别强调"修燔瘗之礼",可见此乐实为封禅大典前祭祀准备的仪式序曲。

天人感应的诗意表达

"既修昭事,潜达明诚"二句,化用《礼记·中庸》"至诚通神"的理念。开元年间《贞观礼》与《显庆礼》融合形成的"三献制",尤其注重祭祀者的诚敬状态。乐府诗人巧妙将"昭事上帝"的宗教虔诚,转化为"明诚暗达"的审美意境,使礼制规范升华为诗性表达。

暮色中的编钟声渐渐消散,但这支承载着周礼遗韵与盛唐气象的雅乐,仍在《乐府诗集·郊庙歌辞》的竹帛间流淌着千年不褪的仪式记忆。

赏析

这首郊庙祭祀乐章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周代庄严的禋祭场景。"黄彝将献,特牲预迎"二句,如青铜器上镌刻的铭文般厚重,黄彝礼器的肃穆与特牲祭品的珍罕相互映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先秦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处"器物与牺牲的并置,构建起人神沟通的具象化桥梁"。

"既修昭事"中的"昭"字尤为精妙,既指祭祀仪程的明明白白,又暗含"昭明德"的深意。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在《礼乐文明的精神世界》中盛赞此句:"四字凝千年礼制精髓,昭昭其事即是昭昭其心"。而"潜达明诚"则以水喻诚,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曾释此意境:"如水潜行地中,无声而达于九泉",将祭祀者内心的虔敬化为可感知的流动意象。

全诗在动静相生间完成精神升华。前两句如青铜编钟的铿锵顿挫,后两句似庙堂熏香的袅袅升腾。北京大学傅刚教授在《周代礼乐文学研究》中特别强调:"'潜达'二字使肃穆的祭祀获得生命律动,这正是周人以人文精神改造原始宗教的典型例证"。四句诗如一组礼器排列,在简净中见出"敬天法祖"的深沉情感,将宗教仪轨转化为心灵的艺术。

点评

《周郊祀乐章·禋顺乐》以简净典重的笔触,勾勒出周代祭祀仪典的庄肃图景。"黄彝将献,特牲预迎"二句,青铜礼器与纯色祭牲的意象并置,令《周礼·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古老仪轨跃然眼前。朱熹《诗集传》曾评此类郊庙诗:"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此篇正得其中三昧。

"既修昭事,潜达明诚"尤见匠心,明人胡应麟《诗薮》论郊庙歌辞云:"典而能婉,朴而弥雅",此句外显仪节之整饬,内蕴精诚之幽微,恰合古人"祭如在"的虔敬之境。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更指出:"周诗寓峻洁于淳古,郊祀诸章尤得中和之气",本诗肃穆而不板滞,恭谨而见灵动的特质,正是此论的绝佳注脚。

全篇四句二十字,却暗合《礼记·祭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的祭祀真谛。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谓"周人尚文,其郊庙词章,肃雝精整中自有云英腾蔚之气",于此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