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信南山

2025年07月05日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佚名

译文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那南山巍峨耸立,大禹曾在此治理
畇畇原隰,曾孙田之
平坦肥沃的原野,子孙后代在此耕种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我们划分田界整理土地,田垄南北东西有序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
天空阴云密布,大雪纷纷扬扬,又加上细雨蒙蒙
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雨水充沛土地湿润,滋养充足,让百谷茁壮生长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田界整齐有序,黍稷茂盛繁密
曾孙之穑,以为酒食
子孙收获的粮食,用来酿造美酒制作食物
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献给祭祀的宾客,祈求长寿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田间建有房屋,田边种有瓜果
是剥是菹,献之皇祖
有的剥皮有的腌制,献给伟大的先祖
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子孙长寿安康,承受上天的赐福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
用清酒祭祀,配上红色公牛,供奉给先祖
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手持鸾刀,拨开皮毛,取出脂肪和血液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献上祭品香气四溢,芬芳扑鼻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祭祀仪式庄严肃穆,先祖英灵显赫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赐予我们大福,祝愿万寿无疆

词语注释

畇畇(yún yún): 形容田地平坦整齐
隰(xí): 低湿的地方
雰雰(fēn fēn): 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霡霂(mài mù): 小雨
疆埸(yì): 田界,边界
彧彧(yù yù): 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
穑(sè): 收获谷物
畀(bì): 给予,献给
菹(zū): 腌制的菜
祜(hù): 福
骍(xīng): 赤色的马或牛
膋(liáo): 脂肪
苾苾(bì bì): 形容香气浓郁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周王室的耤田礼乐声犹在耳畔,《小雅·信南山》便在这农耕文明的脉动中徐徐展开。西周成康之治的余晖里,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田野间的禾黍光影交织,诗人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将宗庙祭祀与农事活动熔铸成章。

开篇"信彼南山"四字如钟鼎铭文般肃穆,遥指大禹治水后划定的九州疆域。畇畇原隰间,周天子亲耕的"曾孙田之",正是《周礼·地官》记载的"王藉千亩"制度写照。那"南东其亩"的阡陌走向,暗合《考工记》"匠人营国"中的沟洫体系,镌刻着井田制的文明密码。

第二章的"同云""霡霂"之语,恰与《吕氏春秋·上农》所述"孟春之月,天子祈谷于上帝"形成互文。当细腻的雨雪浸润田垄,《诗经》特有的重章叠句便化作滋润万物的霖雨,"优渥""沾足"的连绵词韵,正是先民对丰稔最虔诚的祷祝。

祭祀场景的铺陈尤见匠心。"骍牡"赤牲与"鸾刀"的描写,与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牺尊纹饰遥相呼应。那"苾苾芬芬"的馨香,分明是宝鸡周原遗址青铜器中的酒醴芬芳。末章"万寿无疆"的祝颂,终在毛公鼎铭文的"子子孙孙永宝用"中找到终极注脚——这既是农耕文明对天地四时的礼赞,更是周人以礼乐制度构建的精神图腾。

赏析

《小雅·信南山》如一幅用青铜器纹饰般庄重的笔触绘就的农耕礼乐图卷。开篇"信彼南山"四字如钟鼎鸣响,将终南山凝固成永恒的信仰图腾。禹王治水的神话记忆与"曾孙田之"的现实耕作在时空叠印中,揭示出周人以农耕文明续写史诗的集体意识。

云雪意象群落的铺陈堪称自然崇拜的绝妙注脚。郑玄《毛诗笺》指出:"同云,阴云遍聚"的天气现象被赋予神性,"霡霂"(细雨)与"雰雰"(大雪)的连绵韵律,构建出天地交感的神秘场域。程俊英《诗经注析》特别激赏"既优既渥"四组叠词,认为这种"雨雪调顺"的描写实则是"天人合德"哲学的诗意呈现。

当视线移至"黍稷彧彜"的田野,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此处暗藏礼器纹样般的秩序美:"翼翼"形容田界如翚斯飞,"彧彧"摹写禾穗丰茂,这种形式美感实为祭祀虔诚的外化。而"中田有庐"的农耕图景,朱熹《诗集传》解读为"田中有庐,畔有瓜"的井田制缩影,其中"剥瓜为菹"的细节,恰似青铜食器上的镶嵌纹样,将日常劳动升华为宗教仪式。

祭祀场景的描写尤具青铜铭文的庄重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据"骍牡"(赤色公牛)与"鸾刀"(铃刀)乃周礼最高规格,而"取其血膋"的仪式,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阐释为"以血气贯通天地"的古老巫仪。末章"苾苾芬芬"的馨香,在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看来,已超越实体祭祀升华为"德馨荐神"的精神供奉。

全诗如编钟奏响的礼乐,将南山雪霰、阡陌嘉禾、牺牲清酒等意象熔铸成三重颂赞: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对农耕文明的礼敬,对祖先德泽的感恩。这种"天地—农事—祭祀"的三位一体结构,恰如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所论,构成了华夏文明"赞天地之化育"的原始宗教体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大儒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赞叹此诗:"《信南山》者,周王烝祭之乐歌也。首章言禹功而及农事,次章言雪泽,三章言收获,四章言制菹,五章言牲酒,卒章言祀事。六章次第,如展《豳风》图卷,田家至乐与宗庙至敬浑然一体。"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点尤见精微:"'畇畇原隰'四字,画出阡陌如棋枰,沟洫若经络,禹甸宏规至今在目。'霡霂'二字尤妙,雨雪润物之状,非此细密之词不能传其神韵。"

当代学者扬之水在《诗经名物新证》中特别推崇祭祀场景的描写:"'执其鸾刀,以启其毛'二句,乃三代祭祀之绝妙速写。鸾刀环铃的清响,牺牲毛色的光泽,仪式中的声色光影,俱在这十字中流转。"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辟蹊径:"'中田有庐'四句,实开陶渊明'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之先声。周人之瓜菹,晋人之园蔬,虽相隔千载,而田园真趣古今同契。"

日本汉学家白川静在《诗经研究》中指出:"此诗最可贵者,在农耕文明与祭祀文化的完美交融。'疆埸翼翼'见人事之勤,'苾苾芬芬'通神明之德,华夏民族'敬天法祖'的精神密码,尽藏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