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六月

2025年07月05日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佚名

译文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
六月匆匆忙忙,战车已整装待发。
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四匹雄马强壮,载着军装出征。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
玁狁猖狂肆虐,我们因此紧急行动。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君王下令出征,为保卫国家而战。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挑选四匹黑马,训练得合乎规范。
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在这六月之时,军装已准备妥当。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
军装既已备好,行军三十里路。
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君王下令出征,辅佐天子平乱。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
四匹骏马高大,昂首雄壮威武。
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奋力讨伐玁狁,以立显赫战功。
有严有翼,共武之服。
军纪严明整肃,共赴战场杀敌。
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共赴战场杀敌,以安定国家。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
玁狁并非弱小,盘踞在焦获地。
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侵犯镐京一带,直逼泾阳之地。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旌旗绣着鸟纹,白色旗帜飘扬。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十辆大战车先行,率先开赴战场。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
战车平稳前行,高低起伏如飞。
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四马矫健有力,既健壮又驯服。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
奋力讨伐玁狁,直抵大原之地。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文武双全吉甫,万国奉为楷模。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吉甫宴饮欢庆,蒙受众多福泽。
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自镐京凯旋归,行军历经长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宴请诸位战友,烹鳖脍鲤共享。
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座上还有谁人?孝友张仲在场。

词语注释

栖栖(xī xī):忙碌不安的样子。
饬(chì):整顿,准备。
骙骙(kuí kuí):马强壮的样子。
玁狁(xiǎn yǔ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孔炽(kǒng chì):非常猖獗。
骊(lí):纯黑色的马。
颙(yóng):大头,引申为雄壮。
旆(pèi):旗帜。
佶(jí):健壮。
炰(páo):烹煮。
脍(kuài):切细的肉。

创作背景

《小雅·六月》如一幅金戈铁马的史诗长卷,在周宣王中兴时期的烽烟中徐徐展开。当是时也,猃狁(匈奴先祖)铁骑南侵,烽燧燃至泾阳,镐京震动。《汉书·匈奴传》载"宣王兴师命将,征伐猃狁",诗人以"玁狁孔炽"的焦灼开篇,青铜战车在六月骄阳下闪着冷光,"戎车既饬"四字凝练如兵器相击之音。

周人以农耕文明之姿迎战游牧部族,战马成为胜负关键。诗中"四牡骙骙""比物四骊"的反复咏叹,暗合《周礼·夏官》"马六尺为骄"的记载。那精心挑选的纯黑战马,在"闲之维则"的训练中化作移动的城墙,承载着"以匡王国"的使命。青铜甲胄在仲夏烈日下泛着青光,三十里急行军卷起的烟尘里,飘荡着《竹书纪年》"王命尹吉甫帅师伐猃狁"的史笔余韵。

当"织文鸟章"的旌旗掠过泾水,元戎战车如雷霆碾过焦获(今陕西泾阳西北),尹吉甫的身影在"文武"二字中渐次清晰。这位被《后汉书·西羌传》称为"宣王中兴名将"的统帅,以"薄伐玁狁,至于大原"的壮举,在《诗经》中定格为"万邦为宪"的丰碑。庆功宴上的炰鳖脍鲤氤氲着青铜鼎的香气,张仲等贤臣的身影,恰似西周金文中的铭文,将这场六月烽烟熔铸成永恒的礼乐华章。

赏析

《小雅·六月》以铿锵的节奏和雄浑的意象,勾勒出一幅西周将士抵御玁狁入侵的壮阔画卷。诗中"戎车既饬""四牡骙骙"的军容描写,与"玁狁孔炽"的紧张局势形成强烈对照,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开篇即见忧勤惕厉之象",凸显将士们"王于出征,以匡王国"的忠勇。

诗歌通过层递式意象展现战争进程。从"比物四骊"的战马遴选,到"织文鸟章,白旆央央"的旌旗猎猎,再到"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的先锋阵列,程俊英《诗经注析》指出这种"由物及人,由静至动"的描写手法,再现了古代车战的恢弘场面。而"如轾如轩"的戎车动态描写,被王国维称为"状物之工,直摄战车魂魄"。

情感表达颇具张力。既有"我是用急"的紧迫,又有"以奏肤公"的豪迈;既见"有严有翼"的肃穆,复现"吉甫燕喜"的欢欣。陈子展《诗经直解》特别称道末章"饮御诸友"的庆功场景,认为"以鼎食之欢收束金戈之音,恰似青铜器上狞厉纹饰间突然绽放的饕餮笑容"。

诗人善用时空转换深化主题。"维此六月"点明盛夏出征的艰苦,"至于大原"展现远征的辽阔,"我行永久"则暗含思归之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认为这种"以时令为经,地理为纬"的叙事结构,使全诗"骨力雄健而血脉贯通"。而"万邦为宪"的结句,更将这场战役提升至"华夏文明守护战"的高度,钱穆《国史大纲》视此为中国早期爱国主义诗歌的典范。

点评

《小雅·六月》乃《诗经》中雄浑壮美的战争史诗,历代名家评点如珠玉纷陈: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气象:"'栖栖'二字,状出军行紧迫之态,而'戎车既饬'四字,便觉铁甲生寒。通篇如闻鼙鼓声声,见周宣王中兴时猛将精兵气象。"

**吴闿生《诗义会通》**尤赞其章法:"首章急弦促柱,二章从容整暇,三章忽作金石铿锵之音,章法之变,如观名将布阵,疾徐有度。"

**朱熹《诗集传》**点明主旨:"此诗极写吉甫伐玁狁之功,而终之以孝友之臣,见文武并用,刚柔相济之道也。"其"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句,钱钟书《管锥编》比之为"如见青铜车马破雾而来,先秦战阵美学尽在此中"。

诗中"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八字,**王夫之《诗经稗疏》**叹为:"不著一字杀戮而军威自显,旗旌飞扬处,已闻金戈铁马之声。"末章燕饮之乐,**陈子展《诗经直解》**谓之:"以炰鳖脍鲤之温馨,反衬沙场霜雪之凛冽,真乃大手笔。"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总评云:"《六月》之壮丽,在骨不在貌。当其叙车马、述战功,字字如千钧弩发;及至'张仲孝友'收束,忽化剑戟为玉帛,周人以礼立国之精神俱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