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四月

2025年07月05日

四月维夏,六月徂署。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穀?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佚名

译文

四月维夏
四月已是初夏时光
六月徂署
六月酷暑即将登场
先祖匪人
先祖难道不是亲人
胡宁忍予
为何忍心看我遭殃
秋日凄凄
秋风萧瑟满目凄凉
百卉具腓
百花凋零草木枯黄
乱离瘼矣
乱世流离痛苦难当
爰其适归
何处才是我安身乡
冬日烈烈
寒冬凛冽刺骨风狂
飘风发发
暴风呼啸天地苍茫
民莫不穀
众人皆得温饱安康
我独何害
为何唯我饱受灾殃
山有嘉卉
山上长满名贵花木
侯栗侯梅
栗树梅树挺拔高矗
废为残贼
却被摧残砍伐殆尽
莫知其尤
无人知晓其中错误
相彼泉水
看那山泉流淌不息
载清载浊
时清时浊变化无序
我日构祸
我却日日遭遇祸患
曷云能穀
怎能指望平安度日
滔滔江汉
滔滔长江汉水奔流
南国之纪
维系南方水系悠悠
尽瘁以仕
鞠躬尽瘁为国效力
宁莫我有
为何不能将我收留
匪鹑匪鸢
不是鹑鸟不是老鹰
翰飞戾天
却能高飞直达苍穹
匪鳣匪鲔
不是鲟鱼不是鳇鱼
潜逃于渊
却能深潜逃入水中
山有蕨薇
山上蕨菜野豌豆生
隰有杞桋
洼地枸杞赤楝丛丛
君子作歌
君子写下这首诗歌
维以告哀
只为诉说心中悲痛

词语注释

徂署(cú shǔ):进入暑热季节
腓(féi):草木枯萎
瘼(mò):病痛,苦难
爰(yuán):何处
烈烈:寒冷刺骨貌
发发(bō bō):狂风呼啸声
穀(gǔ):善,指生活安康
侯:语气助词,无实义
废:大,甚
残贼:摧残伤害
尤:过错
构祸:遭遇灾祸
曷(hé):怎么
纪:纲纪,维系
鹑(tuán):雕类猛禽
鸢(yuān):老鹰
翰飞:高飞
戾(lì):到达
鳣(zhān):大鲤鱼
鲔(wěi):鲟鱼
隰(xí):低湿之地
桋(yí):赤楝树

创作背景

暮春的渭水畔,飘荡着《小雅·四月》的幽咽。这首镌刻在竹简上的泣血长歌,诞生于西周王朝斜阳将坠的动荡年代。青铜簋器上的饕餮纹样犹在狞笑,周懿王时代的旱魃却已啃噬尽中原的生机——史载"王室遂衰"的阴云,正笼罩着这片"百卉具腓"的焦土。

诗人以"四月维夏"起兴时,手中青铜爵映出的或是宗庙倾颓的倒影。当"六月徂暑"的酷热灼烤着龟裂的稷田,那些被旱灾与戎狄之乱驱赶的流民,正如"飘风发发"中的枯叶飘零。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录的"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恰为此诗"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写下注脚。

"滔滔江汉"的意象里,藏着比《禹贡》更古老的南方记忆。周昭王南征不复的阴影尚未消散,此刻诗人望着汉水,却在质问"尽瘁以仕,宁莫我有"。那些被《竹书纪年》记载的"荆人来贡"的盛世华章,终化作"废为残贼"的栗梅,在礼崩乐坏的秋风里零落成泥。

最痛彻的莫过于"匪鹑匪鸢"的叩问。当诗人以"潜逃于渊"的鲔鱼自况时,青铜编钟正奏响《吕刑》的末章。这片曾孕育《七月》《鹿鸣》的土地,此刻只剩蕨薇在隰原颤抖——正如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追述的:"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诗人不作。"而《四月》正是大雅将熄时,最后那簇跳动的火焰。

赏析

《小雅·四月》以四季时序为经,以诗人忧愤为纬,织就了一幅乱世飘零的哀伤图卷。诗中"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的酷热,"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的肃杀,"冬日烈烈,飘风发发"的凛冽,构成极具张力的自然意象群。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三时景物,各极其变,皆所以写我忧也",道出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深刻共鸣。

诗人以"腓"(草木枯萎)象征生命的凋敝,用"飘风发发"(寒风呼啸)隐喻时局的动荡。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指出:"'百卉具腓'非独状物,实写生民之憔悴",这种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背景下的书写,使诗歌获得了超越个体的普遍意义。诗中反复出现的对比结构——"民莫不穀,我独何害",更强化了这种孤绝感,程俊英《诗经注析》认为此句"将个体苦难与群体生存状态对立,凸显诗人被放逐的悲怆"。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的丰茂与"废为残贼"的毁坏形成尖锐对照,朱熹《诗集传》解此章云:"言草木尚得其所,而我独遭祸"。这种"人不如物"的慨叹,在"相彼泉水,载清载浊"的比兴中愈显沉痛。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注意到水意象的双重性:"清浊之变,犹时局之无常,诗人命运随波逐流不得自主"。

末章"滔滔江汉"的宏大意象,既象征无法逾越的困境(《郑笺》:"江汉为南国之纲纪,犹王政当维系天下"),又暗含诗人"尽瘁以仕"的忠诚。而"匪鹑匪鸢"四句以飞鸟潜鱼的自由反衬自身困厄,陈子展《诗经直解》谓之"连用四'匪'字,绝望之情溢于言表"。最终以"维以告哀"作结,呼应《毛诗序》"大夫刺幽王也"的创作背景,完成了个体哀伤向时代批判的升华。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季节轮回的永恒性与人生苦难的暂时性并置,正如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所言:"四时代谢本是自然规律,诗人却从中看到了社会秩序的崩坏"。这种"以天地之恒常观人世之无常"的视角,使《四月》成为《诗经》中最具哲学深度的政治抒情诗之一。

点评

《小雅·四月》以四时更迭为经,以忧患之思为纬,织就一幅周大夫伤时悯己的沉郁画卷。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逐层摹写,忧愤交集",诚哉斯言——诗人从"四月维夏"的酷暑起笔,至"冬日烈烈"的严寒收束,时序流转间尽显"乱离瘼矣"的苍茫心境。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二句尤见功力。王夫之《姜斋诗话》赞其"以草木凋零状世运衰飒,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那在秋风中瑟缩的百卉,恰似诗人在乱世中飘摇的魂魄。而"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的转折,更被钱钟书《管锥编》解为"以嘉树喻贤才,残贼刺暴政,温柔敦厚中自藏锋颖"。

末章"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八字,陈子展《诗经直解》谓之"与《离骚》'发愤以抒情'同调"。那南国的江汉滔滔,既是对王朝纲纪的呼唤,亦成为诗人"尽瘁以仕"却遭谗害的永恒映照。飞鸟潜鱼的意象,恰如朱熹《诗集传》所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绝望,最终化作竹帛间一声穿越千年的沉重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