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渭水畔,飘荡着《小雅·四月》的幽咽。这首镌刻在竹简上的泣血长歌,诞生于西周王朝斜阳将坠的动荡年代。青铜簋器上的饕餮纹样犹在狞笑,周懿王时代的旱魃却已啃噬尽中原的生机——史载"王室遂衰"的阴云,正笼罩着这片"百卉具腓"的焦土。
诗人以"四月维夏"起兴时,手中青铜爵映出的或是宗庙倾颓的倒影。当"六月徂暑"的酷热灼烤着龟裂的稷田,那些被旱灾与戎狄之乱驱赶的流民,正如"飘风发发"中的枯叶飘零。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录的"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恰为此诗"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写下注脚。
"滔滔江汉"的意象里,藏着比《禹贡》更古老的南方记忆。周昭王南征不复的阴影尚未消散,此刻诗人望着汉水,却在质问"尽瘁以仕,宁莫我有"。那些被《竹书纪年》记载的"荆人来贡"的盛世华章,终化作"废为残贼"的栗梅,在礼崩乐坏的秋风里零落成泥。
最痛彻的莫过于"匪鹑匪鸢"的叩问。当诗人以"潜逃于渊"的鲔鱼自况时,青铜编钟正奏响《吕刑》的末章。这片曾孕育《七月》《鹿鸣》的土地,此刻只剩蕨薇在隰原颤抖——正如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追述的:"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诗人不作。"而《四月》正是大雅将熄时,最后那簇跳动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