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瓠叶

2025年07月05日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佚名

译文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葫芦叶子随风摇,采来煮好味道妙。主人备有美酒,斟满一杯共品尝。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野兔肥美又新鲜,泥裹火烤香满园。主人备有美酒,斟满一杯敬宾客。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野兔肥美又新鲜,火烤油滋香气飘。主人备有美酒,斟满一杯回敬你。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野兔肥美又新鲜,火烤泥裹味更佳。主人备有美酒,斟满一杯再劝饮。

词语注释

幡幡(fān fān): 随风摇曳的样子。
瓠(hù): 葫芦。
亨(pēng): 同“烹”,煮。
炮(páo): 用泥裹食物烧烤。
燔(fán): 焚烧,这里指烤。
炙(zhì): 烤。
酢(zuò): 客人回敬主人酒。
酬(chóu): 劝酒,敬酒。

创作背景

《小雅·瓠叶》如一幅素简的周代乡饮画卷,其创作背景当溯至西周中后期礼乐渐弛之时。彼时贵族宴饮虽不复庙堂钟鼓之隆,却犹存"君子有酒"的礼乐余韵。

据《仪礼·乡饮酒礼》所载,周人宴饮必有"献、酢、酬"三爵之序,此诗"酌言献之""酌言酢之""酌言酬之"正与之暗合。瓠叶为庶民常食,兔首乃田猎易得之物,郑玄笺云:"庶人之菜,取微薄而可以成礼。"可见其时士人阶层虽财力不逮,仍恪守"称财多寡而节其礼"(《礼记·曲礼》)的古训。

诗中"幡幡瓠叶"的摇曳之态与"炮之燔之"的炊烟相映,恰似《诗经》"君子"阶层在礼崩乐坏之际的坚守。孔颖达疏谓此诗"陈古以刺今",实则更似以质朴的饮食礼仪,维系着周代贵族最后的风雅——正如那瓠叶虽薄,经礼乐之火的烹煮,亦能飘出千年不绝的清香。

赏析

《小雅·瓠叶》以简朴的饮食场景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先秦时代贵族宴饮的礼仪画卷。诗中"瓠叶"与"兔首"的意象交替出现,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前者是蔓生植物的寻常叶片,后者是狩猎所得的小型野味,二者在"炮""燔""炙"等烹饪动词的串联下,共同构成了"君子有酒"的宴饮背景。

意象的层递之美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特别指出:"瓠叶为物至微,兔首亦非珍馐,然君子能以此成礼。"诗中四次重复"有兔斯首",通过变换"炮之燔之""燔之炙之"等不同烹制手法,形成递进式的仪式感。程俊英《诗经译注》认为这种复沓手法"既展现古代烹饪技艺的多样性,又暗示主宾间酒肴往来的礼数周全"。而"酌言尝之—献之—酢之—酬之"的饮酒程序,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解:"由自饮到敬客,再由客回敬到主客互劝,完整呈现了周代饮酒礼的四个阶段"。

情感的含蓄表达
这首诗的情感内核藏于质朴的叙事之中。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分析道:"诗人刻意选择最普通的食材,正是要彰显'君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看似平淡的"幡幡瓠叶"描写,实则是《论语》"饭疏食饮水"境界的诗意呈现。而"酌言"系列的动词运用,被钱钟书《管锥编》赞为"以酒为媒,将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交流",其中蕴含的酬酢之乐,远超口腹之欲的满足。

礼仪的审美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饮食描写具有强烈的仪式化特征。扬之水在《诗经名物新证》中考证:"'炮之燔之'的细致区分,反映周人对火候的精确掌握,这种烹饪技艺的讲究实为礼制精神的物化表现"。日本学者白川静更在《诗经研究》中提出独特见解:"兔首作为牺牲的替代物,使这场宴饮带有微型祭祀的象征意味,体现了周人以饮食通神明的文化心理"。

全诗虽仅三十二字,却通过意象的巧妙并置和动作的精准刻画,构建出"礼之俭者尽志"(《礼记·乐记》)的审美境界。正如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所言:"此诗之妙,正在于将最平凡的物事写出最庄严的韵律,使读者于瓠叶兔首间,得见三代礼乐之辉光。"

点评

《小雅·瓠叶》以简淡之笔绘宴饮之乐,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全篇只就'酒'与'肴'两意翻写,而宾主雍容之状如在目前"。四章叠咏间,瓠叶与兔首的寻常食材,经"亨""炮""燔""炙"等烹调动词点染,竟生出"庖厨如画"的生动气韵(王夫之《诗经稗疏》)。

陈继揆《读风臆补》独赏其"酌"字连珠之妙:"'尝''献''酢''酬'四酌,如曲谱工尺,将古礼中酒仪次第谱成乐章"。钱钟书《管锥编》则拈出"君子有酒"的复沓之美:"如陶渊明《停云》'有酒有酒',非徒炫富,实见周人以醴飨宾的淳厚古风"。

最耐人寻味者,当属诗中"君子"形象。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燕饮之诗,然君子之酒不过瓠叶兔首,其俭德可知",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更进一层:"以薄物而申诚敬,正合'宴以合好'之古义"。寻常饮食中,自有一份"礼之俭而情之厚"的隽永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