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甫田

2025年07月05日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佚名

译文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看那广袤的田野,每年收获万千。
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
我取出陈年的粮食,供养我的农人。自古以来丰收连年。
今适南亩,或耘或耔。
如今来到南边的田地,有人锄草有人培土。
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黍稷茂盛生长,在此休憩停留,慰劳我勤劳的农人。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用我洁净的祭品,献上我的牺牲,祭祀土地和四方神灵。
我田既臧,农夫之庆。
我的田地已经肥沃,这是农夫的喜庆。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弹琴鼓瑟敲鼓,迎接田祖的降临。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我的庄稼,养育我的子民。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
曾孙来到这里,带着他的妻儿。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送饭到南边的田地,田官见了满心欢喜。
攘其左右,尝其旨否。
招呼左右的人,尝尝饭菜是否可口。
禾易长亩,终善且有。
禾苗长满田地,最终丰收在望。
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没有责备,农夫更加勤勉。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
曾孙的庄稼,堆积如屋顶如桥梁。
曾孙之庾,如坻如京。
曾孙的粮仓,高大如山丘如都城。
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于是祈求千座粮仓,祈求万只粮箱。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黍稷稻粱丰收,这是农夫的喜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回报以洪福,祝愿万寿无疆。

词语注释

倬(zhuō):广大,辽阔。
甫田:大田。
薿薿(nǐ nǐ):茂盛的样子。
攸(yōu):所。
烝(zhēng):进献,慰劳。
髦(máo)士:英俊之士,此处指农人。
齐(zī)明:洁净的祭品。
牺(xī)羊:祭祀用的羊。
社:土地神。
方:四方之神。
臧(zāng):好,肥沃。
御(yà):迎接。
田祖:农神。
介:祈求。
穀(gǔ):养育。
馌(yè):送饭到田间。
田畯(jùn):田官。
攘(rǎng):招呼。
旨:美味。
易:治理,此处指禾苗生长茂盛。
茨(cí):茅草屋顶。
梁:桥梁。
庾(yǔ):露天粮仓。
坻(chí):水中的小洲。
京:高丘。
箱:车箱,此处指粮车。

创作背景

小雅·甫田创作背景

西周农耕文明的礼乐回响
《小雅·甫田》诞生于西周鼎盛时期,彼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井田制方兴未艾。据《周礼·地官》载"以岁时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王室藉田礼与民间耕作风俗交融,铸就了这篇兼具祭祀颂歌与农事画卷的瑰丽诗章。

宗庙社稷的庄严底色
诗中"以社以方""御田祖"等仪轨,与《礼记·月令》记载的"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遥相呼应。青铜器铭文中的"大藉农"典礼,恰是"曾孙来止"的最佳注脚——周天子以主祭者身份亲耕藉田,在琴瑟鼓乐中完成对后稷的祭祀,维系着"天人共飨"的古老契约。

穰穰满家的时代投影
"如坻如京"的粮垛并非虚饰,《史记·周本纪》载"民和睦,颂声兴"的成康之世,农耕技术因耒耜改良而跃进。"终善且有"的咏叹,暗合《诗经·周颂》中"万亿及秭"的丰收盛况,折射出井田制下"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社会契约。

诗乐交融的仪式现场
考古发现的西周编钟与《仪礼》记载的"瑟谱"相印证,诗中"琴瑟击鼓"正是"乡饮酒礼"的生动再现。青铜器上的宴饮纹饰与"馌彼南亩"场景交叠,展现着贵族与农夫在春祈秋报中短暂共情的特殊时刻。

永恒的人间祈愿
末章"万寿无疆"的祝颂,在《诗经》中凡十二见,与青铜器铭文中的"永宝用享"形成互文。这种穿越三千年的生命渴望,最终在"黍稷薿薿"的沃野上,凝结成中华农耕文明最本真的精神图腾。

赏析

《小雅·甫田》以农耕祭祀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周代社会"以农为本"的生动画卷。诗中"倬彼甫田"四字如长镜头般拉开序幕,广袤农田在岁月轮回中"岁取十千",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特别指出:"十千乃虚数,极言收成之盛",这种夸张手法透露出先民对丰年的虔诚祈愿。

诗歌的情感脉络如溪流般自然流淌。首章"我取其陈"展现领主与农人的微妙关系,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陈食予农,非真惠也,实为劝耕之计",道出古代农业社会的生存智慧。而当"黍稷薿薿"的蓬勃景象映入眼帘时,"烝我髦士"的赞叹便油然而生,朱熹《诗集传》解此句为"进其俊秀",可见农耕文明对人才的培育。

第二章的祭祀场景尤具感染力。"齐明""牺羊"的祭品陈列中,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读出了"天人交感"的原始宗教意识。当"琴瑟击鼓"之声与"御田祖"的祷词交织,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这是"原始宗教艺术化的生动体现"。诗人连用三个"以"字排比:"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层层递进的祈愿中,农耕民族"靠天吃饭"的集体焦虑与期盼跃然纸上。

诗歌后半部笔锋轻转,绘就"曾孙来止"的温情画面。"馌彼南亩"的送饭场景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称为"周代亲农礼制的活化石",而"禾易长亩"的描写则暗合《荀子·富国》"裕民则民富"的治国理念。最动人的莫过于"曾孙不怒,农夫克敏"的和谐图景,程俊英《诗经译注》将此解读为"领主与农夫相互成就的理想状态"。

末章的丰收意象如交响乐高潮般恢弘。"如茨如梁""如坻如京"的比喻,孙作云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盛赞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壮观的丰收意象群"。当"千斯仓""万斯箱"的夸张与"万寿无疆"的祝祷相遇,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指出这是"农耕文明将物质丰收与精神信仰完美结合的典范"。全诗在"农夫之庆"的欢愉中收束,恰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云:"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反复咏叹中见出周人对农业的无限尊崇。

这首农事诗犹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庄严中见灵动。其意象选择暗合《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情感表达则体现《礼记》"反本修古"的哲学。在"琴瑟击鼓"与"黍稷薿薿"的交响中,我们听见了华夏文明最原始的脉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小雅·甫田》道:"此篇专述古昔豳民力农事,而君民相亲之象宛然在目。'倬彼甫田'四字,便觉沃野千里,芃芃在望。后段'曾孙来止'数语,尤见古人重农之意,非徒虚文也。"其笔墨间流淌着对先民农耕文明的礼赞,将祭祀场景与田间劳作交织成礼乐文明的生动画卷。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观堂集林》则从艺术角度品鉴:"'如茨如梁,如坻如京'连用四喻,而稼穑之盛自见。此种白描手法,正如后世'麦浪千顷'、'稻海连天'之祖,然其古朴浑厚之气,终非后人所能及。"道出了诗中比喻的鲜活与气象的恢宏。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二句,实开《楚辞·九歌》祀神乐舞之先声。然《诗经》之祭更显质朴,农事与祭祀犹若血肉相连,此正是周人以农立国之精神底色。"揭示了诗中所蕴含的农耕文明深层肌理。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赞叹:"全诗以'倬彼甫田'的宏阔起兴,至'万寿无疆'的庄严收束,中间穿插耘耔、馌食、庆丰等细节,如展开一幅青绿山水长卷。尤妙在'曾孙不怒,农夫克敏'八字,将周代领主与农夫的和谐关系,写得含蓄而深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