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节南山

2025年07月05日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佚名

译文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巍峨终南山,岩石累累堆积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显赫的尹太师,百姓都仰望你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忧心如焚煎熬,不敢随意议论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国运已遭斩断,为何还不警醒
有实其猗
山坡多么宽广
不平谓何
处事不公为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上天频降灾祸,死丧祸乱众多
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百姓怨声载道,竟无人来惩戒
维周之氐
是周朝的根基
秉国之钧
执掌国家大权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辅佐天子治国,使民不迷失方向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不仁的上天啊,不该让百姓绝望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不亲自理政事,百姓难以信任
勿罔君子
不要欺骗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要公平要节制,莫让小人得势
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那些姻亲关系,不该任以高官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
上天不公,降此大乱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
君子若来执政,可使民心安定
乱靡有定
祸乱没有止境
忧心如酲
忧心如同醉酒
谁秉国成
谁来执掌国政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
驾着四匹公马,马儿昂首挺颈
蹙蹙靡所骋
局促无处驰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
你们恶意正盛,已拔刀相向
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忽而和好喜悦,如宾主酬酢
我王不宁
我们君王不安
覆怨其正
反而怨恨规劝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
家父作此诗篇,追究王朝祸乱
以畜万邦
来安抚天下万邦

词语注释

惔(tán):通'炎',焚烧的意思
瘥(cuó):疫病,灾祸
憯(cǎn):曾,乃
氐(dǐ):根本,基础
毗(pí):辅助
膴(wǔ):厚,高
訩(xiōng):同'凶',祸乱
阕(què):止息,安定
酲(chéng):酒醉不醒
怿(yì):喜悦

创作背景

小雅·节南山创作背景

西周王朝的黄昏里,镐京的宫阙正被历史的暮色浸透。周幽王六年(前776年),三川地震的灾异尚未从人们记忆中消退,而更大的政治地震正在庙堂之上酝酿。当太师尹氏手持象征权力的青铜钺,站在终南山般巍峨的权位上时,那位自称"家父"的贵族诗人,正用犀利的笔锋剖开时代的病灶。

岩岩终南山的意象在诗章中反复出现,恰似尹氏家族盘根错节的权势。《竹书纪年》记载的"尹氏立王子朝"虽属后事,却印证了这个世卿大族长期把持朝政的史实。"秉国之钧,四方是维"的控诉,暗合《国语·周语》中"诸侯叛周"的记载——周王将国柄委于私门,终致"民卒流亡"的乱局。

诗中"天方荐瘥"的灾疫描写,与《史记·周本纪》"三川竭,岐山崩"的记载形成互文。但诗人锐利地指出,真正的灾难不在天象,而在"弗躬弗亲"的执政者。那些"琐琐姻亚"的裙带关系,恰如出土青铜器铭文中频繁出现的尹氏家族联姻记录,揭示着西周晚期世族政治的腐朽本质。

"家父作诵"的自述,让这首政治讽喻诗有了具体的时空坐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第8简言:"《节南山》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可见此诗在当时已被视为刺王政的典范。诗人以"式讹尔心"作结的劝诫,与毛公鼎铭文"勿壅律庶民"的训诫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西周贵族阶层最后的自省。

当四牡马车"蹙蹙靡所骋"的意象浮现时,我们仿佛看见一个王朝正在历史的歧路上徘徊。这首刻在竹简上的诗篇,最终成为西周政治生态的青铜镜,映照出权力失衡如何让巍巍宗周,渐渐化作《诗经》中那令人窒息的"岩岩南山"。

赏析

《小雅·节南山》以巍峨终南山起兴,笔锋陡转直刺周王朝执政尹氏,在比兴交织中展开一幅政治批判的长卷。岩岩山石与赫赫权臣形成空间意象的垂直对照,正如程俊英《诗经注析》所言:"以山石之高危喻权臣之势焰,而民之瞻仰如睹山岳,忧惧之心如火焚灼"。

诗中"忧心如惔"与"忧心如酲"的复沓出现,构建了贯穿全篇的情感主调。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指出:"惔"字从火,状其焦灼;"酲"字从酉,写其昏沉,民众在暴政下既饱受煎熬又无处逃遁的困境,通过这两个精妙喻体得到双重强化。而"蹙蹙靡所骋"的收束,将这种窒息感推向极致——四方之大竟无立锥之地,钱钟书《管锥编》称此句"写尽末世士人彷徨无依之态"。

诗人对"昊天"的七次呼告形成强烈的情感节奏。裴溥言《诗经研读指导》分析道:"不佣""不惠""不平"的递进指责,实为对人间统治者的影射,天人之际的怨刺背后,藏着"秉国之钧"者的严重失职。这种"以天责人"的笔法,在方玉润《诗经原始》看来是"借苍穹为镜,照见庙堂之妖"。

末章"家父作诵"的自陈,揭开了中国讽喻诗的传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强调"究王訩"的"究"字:"非徒揭露,更含匡正之志,使讽谏精神超越抱怨而具建设性"。这种"怨而不怒"的品格,正是《诗经》"温柔敦厚"诗教的体现,如一颗包裹着苦药的蜜丸,在尖锐批判中仍保持着对"畜万邦"的政治理想。

点评

《小雅·节南山》如一幅墨色淋漓的政教图卷,以终南山之巍峨起兴,笔锋陡转直刺庙堂之弊。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词气激烈,若对权奸而数其罪",诚哉斯言!诗中"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八字,已将那权重位高却尸位素餐的权臣形象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吴闿生《诗义会通》点出此诗"忧乱之至,疾邪之深"的特质,尤以"忧心如惔,不敢戏谈"二句最见风骨——百姓噤若寒蝉的压抑与诗人烈火焚心般的焦虑形成惊心动魄的张力。那反复咏叹的"不吊昊天",非寻常呼天抢地,实为钱钟书所言"将天命与人事打成一片"的春秋笔法,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这种"天人之际"的书写开创了中国政治诗的传统。

诗中"驾彼四牡,四牡项领"的意象,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激赏为"绝望中的壮美",四马昂首却无处驰骋,正是国运困顿的绝妙象征。而末章"家父作诵"的自陈,王夫之《诗经稗疏》认为体现了"诗可以怨"的儒家诗教,这种"以究王訩"的勇气,恰如朱熹所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在雷霆之怒中仍保持着《诗经》特有的温柔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