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苕之华

2025年07月05日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佚名

译文

苕之华,芸其黄矣
凌霄花啊,开得那样鲜黄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心中的忧愁,是如此深重
苕之华,其叶青青
凌霄花啊,叶子郁郁葱葱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早知我这般苦,不如从未出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母羊瘦得头显大,鱼篓空映星光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人们勉强有吃的,却很少能吃饱

词语注释

苕(tiáo):凌霄花,一种攀援植物
芸(yún):形容花盛开的样子
牂(zāng)羊:母羊
坟(fén)首:头显得大(因身体瘦小)
罶(liǔ):捕鱼的竹篓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的西周王朝,正经历着共和行政前的动荡岁月。《小雅·苕之华》这株泣血凌霄,便在这礼崩乐坏的土壤里破土而出。史官竹简记载的"厉王暴虐,民不堪命"八字,恰似诗中"芸其黄矣"的凌霄花——那本该攀援九霄的明艳,却在旱魃肆虐中褪成枯槁的焦黄。

青铜簋上斑驳的饕餮纹,倒映着"牂羊坟首"的荒年异象。瘦骨嶙峋的母羊顶着硕大头颅,三星冷光映着空荡鱼篓,这些蒙太奇般的意象,在《国语·周语》"民卒流亡,饥馑荐臻"的记载里得到残酷印证。诗人以凌霄花叶的"青青"反讽,让草木的葳蕤与"不如无生"的悲鸣形成刺眼对比,比《诗经》中其他饥馑诗篇更显绝望的张力。

当宗周故地的炊烟日渐稀疏,这首三章十二句的短诗便成了最早的"饥者歌其食"。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未及详述的民间苦难,正凝固在"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的钝痛里——这哪里是歌咏草木的雅乐?分明是刻在甲骨上的血泪卜辞,预言着一个王朝的黄昏。

赏析

《小雅·苕之华》以凌霄花的盛放起兴,却将笔锋陡然转入生命凋敝的哀叹,形成强烈的意象反差。凌霄花明艳的"芸其黄"与繁茂的"其叶青青",本应是生机勃勃的象征,却反衬出诗人"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的沉痛。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此诗以乐景写哀情,愈见其哀",绚丽的自然景象与残酷的人生处境形成尖锐对立。

诗中"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呐喊,被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痛极之语"。这种对生存意义的彻底否定,折射出西周晚期饥馑年代里民众的绝望。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注意到"牂羊坟首"的奇特意象——瘦母羊顶着硕大头颅,与"三星在罶"(鱼篓空悬映星光)共同构成荒年特有的诡谲画面,认为这是"以变形写实"的艺术手法。

末章"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被陈子展《诗经直解》解读为"人吃人"的隐晦书写。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强调此句"直书惨状",三个"可"字连用形成顿挫节奏,将饥荒中苟延残喘的生存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全诗通过植物、动物、天象的多维意象叠加,层层推进地展现了"万物蓬勃独人憔悴"的深刻悲剧。

点评

《小雅·苕之华》以凌霄花的盛衰起兴,将生命之绚烂与凋零化作时代的隐喻。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词弥苦而情弥深",谓其"以草木荣悴写民生凋敝,较《黍离》《麦秀》更为沉痛"。三章层层递进,终章"人可以食,鲜可以饱"八字,钱钟书谓之"直抵饿殍遍野之象,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诗中"芸其黄矣"与"其叶青青"的鲜明对照,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凌霄花明艳的黄色与繁茂的青叶,反衬出"不如无生"的绝望,陈子展《诗经直解》称此手法为"以艳阳之景作地狱变相"。末章"牂羊坟首,三星在罶"的荒诞意象,被闻一多解读为"饥馑之年,万物失序的象征性白描"。

吴闿生《诗义会通》特别指出:"'维其伤矣'之'维'字,乃千古悲愤之眼,非仅语助也"。此诗以草木为经,以饥馑为纬,织就一幅周室将倾的末世图景,正如朱熹所言:"读《苕华》而知王道之微,观民瘼而识气运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