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蓼萧

2025年07月05日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雍雍,万福攸同。

佚名

译文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
高高的艾蒿啊,露珠晶莹剔透。
既见君子,我心写兮。
终于见到君子,我心舒畅欢愉。
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宴饮谈笑啊,因此享有美誉。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
高高的艾蒿啊,露珠繁密丰盈。
既见君子,为龙为光。
终于见到君子,如龙般尊贵,如光般荣耀。
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他的德行无差,长寿安康永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
高高的艾蒿啊,露珠湿润沾衣。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终于见到君子,宴席欢乐和睦。
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兄弟情谊深厚,美德长寿安康。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
高高的艾蒿啊,露珠浓密厚重。
既见君子,鞗革忡忡。
终于见到君子,马辔垂饰闪动。
和鸾雍雍,万福攸同。
鸾铃和谐悦耳,万般福泽齐聚。

词语注释

蓼(lù):高大茂盛的样子。
萧:艾蒿,一种草本植物。
湑(xǔ):露水晶莹剔透的样子。
瀼瀼(ráng ráng):露水繁密的样子。
泥泥(ní ní):露水湿润的样子。
鞗革(tiáo gé):马辔上的垂饰。
忡忡(chōng chōng):晃动、闪动的样子。
和鸾(hé luán):车马上的铃铛。
雍雍(yōng yōng):和谐悦耳的声音。

创作背景

小雅·蓼萧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蓼萧》诞生于西周盛世,当属成康之际"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太平光景。彼时周王朝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构建起严密的礼乐体系,诸侯朝觐天子的"宾礼"成为维系政权的重要仪式。青铜器铭文中频现的"对扬王休"传统,恰与此诗"为龙为光"的赞颂形成互文。

诗旨新探

学者据《仪礼·燕礼》考订,此当为诸侯朝周时王室乐官所作。诗中"蓼萧"意象尤为精妙——艾蒿本为祭祀用香草,沾露更显高洁,实喻诸侯沐王化而德馨。上博简《孔子诗论》第21简"蓼萧之贵"四字,揭示出周人以露喻恩泽的独特政治美学。

礼乐密码

"和鸾雍雍"非虚笔,《周礼·巾车》载:"鸾在衡,和在轼",五辂之制中天子玉辂佩八鸾。青铜器纹饰中常见的鸾鸟纹样,正是诗中车马仪仗的实物印证。而"孔燕岂弟"之语,与《尚书·康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形成道德呼应,彰显周人"德音秩秩"的治国理想。

文化肌理

此诗实为礼乐文明的活态标本:前三章以露之"湑兮""瀼瀼""泥泥"展现时间流动,终章"浓浓"二字收束,暗合"始乎祲兆,卒乎成福"的礼仪进程。近年出土的清华简《耆夜》记载周公饮酒作歌场景,可为"燕笑语兮"提供生动注脚。

赏析

《小雅·蓼萧》以摇曳的艾蒿与晶莹的露珠起兴,构建了一幅清新雅致的自然图景。宋代朱熹《诗集传》评其"兴也",指出蒿草与露水的意象暗喻君子的德行润泽万物——"萧斯受露,犹臣之受君泽"。那"湑兮""瀼瀼"的露珠,在晨曦中闪烁着温润的光华,恰似君王恩惠的具象化呈现。

诗中"既见君子"的复沓吟唱,流露出臣子朝见时的澎湃心潮。"我心写兮"的"写"字尤为精妙,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解为"倾吐无余",仿佛郁结的情感瞬间得到舒解。当"燕笑语兮"的场景展开时,我们仿佛听见殿堂里回荡着和谐的欢笑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强调"誉处"二字展现的"安乐之境",这是政治理想实现的完美时刻。

三、四章通过"为龙为光""宜兄宜弟"等比喻,将道德理想升华为璀璨的光辉。现代学者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指出,"龙"字取《周易》"飞龙在天"之意,喻指君主如日照中天;而"岂弟"(恺悌)的品性描写,则呼应了《左传》"君子长恺悌"的治国理念。结尾"和鸾雍雍"的车马之声,被闻一多称为"最庄严的乐章",象征着万福汇聚的太平气象。

全诗以露珠始,以銮铃终,在自然意象与礼乐文明间架起诗意的桥梁。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言:"蓼萧之露,由物及人;万福之同,自人达天",这种天人感应的艺术构思,使简单的朝见仪式升华为对德治理想的礼赞。

点评

《小雅·蓼萧》以"蓼萧"起兴,通过零露、君子、德音等意象的层层递进,构建出一幅周代贵族宴饮的礼仪画卷。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全诗以'露'喻恩泽,'君子'指诸侯,层层敷陈,典丽中见深婉。"其说可谓切中肯綮。

诗中"零露湑兮""瀼瀼""泥泥""浓浓"四变其辞,钱钟书《管锥编》特别指出:"露之渐变,正似情之渐浓,物我交融处,见《诗》人炼字之妙。"这种以自然物象映衬情感的艺术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托物言志"的传统。

末章"和鸾雍雍"句,王国维《观堂集林》有精辟见解:"车马仪仗之盛,非徒写实,实乃'万福攸同'之象征。周人以礼乐为治,此诗可窥见其'郁郁乎文'之气象。"全诗在欢愉的宴饮描写中,暗含对德行与福禄的期许,正是《左传》所谓"赋诗言志"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