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鼓钟

2025年07月05日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佚名

译文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钟鼓声锵锵,淮水浩荡荡,心中忧愁又悲伤。贤德君子啊,诚信永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钟鼓声和谐,淮水缓缓流,心中忧愁又悲切。贤德君子啊,品德无偏差。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敲钟击大鼓,淮水三洲立,心中忧愁又焦虑。贤德君子啊,德行无瑕疵。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钟鼓声肃穆,琴瑟共演奏,笙磬和谐共鸣。雅乐南乐齐奏,籥舞井然有序。

词语注释

将将(qiāng qiāng):拟声词,形容钟鼓的声音。
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水势浩大。
喈喈(jiē jiē):拟声词,形容和谐的声音。
湝湝(jiē jiē):形容水流缓慢。
鼛(gāo):古代的一种大鼓。
妯(chōu):忧愁、焦虑。
钦钦:形容钟鼓声肃穆庄重。
籥(yuè):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状像笛子。
僭(jiàn):越礼、混乱。

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时,淮水的涛声总与青铜编钟的余韵交织。当《小雅·鼓钟》的韵律穿透三千年时光,我们仿佛看见西周礼乐制度下,一位王室乐官站在淮水之滨,以钟磬之悲记录着王朝的黄昏。

青铜器上的铭文透露着线索: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水"的军事行动,或是这首诗最深层的震颤。那些"将将""喈喈"的钟声,实则是礼乐征伐的具象化呈现——周天子率六师南征,却在汉水遭遇"梁败"的惨剧。淮水汤汤,流淌的何止是江水,更是王室威仪渐逝的隐喻。

考古发现为我们复原了场景:湖北叶家山出土的西周早期编钟,其音域恰可奏响诗中"笙磬同音"的和鸣。而"以雅以南"的记载,暗合《周礼》"六代之乐"的仪式规范,乐官或许正用最庄重的雅乐仪式,祭奠那些湮没在汉水波涛中的将士魂灵。

细读"其德不回""其德不犹"的反复咏叹,可见这不仅是战争史诗,更是礼乐文明的精神自白。当青铜时代的阳光斜照在编钟的蟠螭纹上,那个以德配天的时代,正随着淮水的波光渐行渐远。唯有诗句如磬,在历史的长廊里敲击出永恒的回响。

赏析

《小雅·鼓钟》以钟鼓之声与淮水之象交织,构建出一幅声景交融的哀思图卷。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闻乐生悲,因水寄慨",恰点明诗中"忧心且伤""忧心且悲"的绵长愁绪——那铿锵的"将将"钟声与浩荡的"汤汤"淮水,在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激荡中,将怀人之思推向极致。

诗中意象的层递尤见匠心。从首章钟水相激的宏阔,到末章"笙磬同音"的和谐,程俊英《诗经注析》指出:"乐器由单一钟声渐至琴瑟笙磬合奏,如同情感由郁结到舒展的历程"。而"淮有三洲"的洲渚意象,朱熹《诗集传》释为"水中可居之地",恰似诗人飘摇心绪中试图栖驻的精神家园。

对"淑人君子"的反复咏叹,更见情志之醇厚。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推崇"其德不回""其德不犹"的递进式赞颂:"不回谓正直,不犹谓光明,德之境界渐次升华"。这种道德理想的投射,使怀人超越个人情感,升华为对高尚人格的追慕。末章"以雅以南"的礼乐盛况,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解读为"雅正之声与南国之风交融",暗示着诗人渴望以和谐之音抚平内心的纷扰。

全篇最动人处,在于将不可见的钟声化为可见的情感波澜。陈子展《诗经直解》谓之"闻乐而思古之君子,犹临水而叹逝者如斯",道出了钟鼓声里亘古不变的人文回响——那是对美好品德的永恒追忆,更是对精神原乡的深情凝望。

点评

《小雅·鼓钟》以钟鼓之音起兴,淮水汤汤为伴,奏响了一曲穿越千年的礼乐悲歌。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闻乐而思古,因声以怀人,淮上之悲,实君子之伤也。"诗中"忧心且伤""忧心且悲"的反复咏叹,恰如编钟余韵,层层荡开对德行之君的追慕之情。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淑人君子,怀允不忘』二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诗人以简净之笔勾勒出理想人格的剪影——那淮水畔不曾褪色的品德光辉,与青铜钟磬的金属质感交相辉映。末章"笙磬同音"四字,被钱钟书先生誉为"先秦最美的交响乐描写"(《管锥编》),雅乐南籥的和谐共鸣,恰是对"其德不回"最精妙的隐喻。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水声、乐声与心声熔铸一炉。正如朱自清所言:"《鼓钟》之妙,妙在让读者听见了两重声音——耳中的钟鼓笙磬,心里的道德清响。"(《诗言志辨》)那汤汤淮水承载的,不仅是流逝的时光,更是永恒的精神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