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伐檀

2025年07月05日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佚名

译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叮叮当当砍檀树啊,把它放在河岸上。
河水清且涟猗。
河水清澈泛起波纹。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种不收,为何拿走三百捆庄稼?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不打猎,为何看见你院里挂着貉子?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那些君子啊,可不是白吃饭的!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叮叮当当砍车辐啊,把它放在河岸边。
河水清且直猗。
河水清澈直流而去。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种不收,为何拿走三百束庄稼?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不打猎,为何看见你院里挂着野兽?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那些君子啊,可不是白吃饭的!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叮叮当当砍车轮啊,把它放在河岸边。
河水清且沦猗。
河水清澈泛起涟漪。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种不收,为何拿走三百仓庄稼?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不打猎,为何看见你院里挂着鹌鹑?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那些君子啊,可不是白吃饭的!

词语注释

坎坎(kǎn kǎn): 象声词,砍伐树木的声音。
檀(tán): 檀树,木质坚硬,常用于制作车辆。
干(gān): 河岸。
涟(lián): 水面的波纹。
猗(yī):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稼(jià): 种植庄稼。
穑(sè): 收割庄稼。
廛(chán): 古代一夫所居之地,此处指捆。
狩(shòu): 冬天打猎。
县(xuán): 通“悬”,悬挂。
貆(huán): 幼小的貉。
辐(fú): 车轮的辐条。
亿(yì): 古代指十万,此处指束。
特(tè): 三岁的野兽。
漘(chún): 水边。
沦(lún): 水面的小波纹。
囷(qūn): 圆形的谷仓。
鹑(chún): 鹌鹑。
飧(sūn): 晚饭,泛指饭食。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伐檀》出自《诗经·魏风》,当为春秋初期作品。其时晋国尚未三分,魏地(今山西芮城一带)处于农耕文明与宗法制度深刻变革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加剧,"井田制"崩坏中出现了"不稼不穑"却坐享"三百廛"的新兴贵族阶层。

社会矛盾

诗中"坎坎伐檀"的起兴,实为劳动者集体劳作的生动写照。檀木质地坚硬,需众人协作砍伐,这与"河水清且涟"的宁静画面形成微妙张力。农奴在公田劳作之余,还需为贵族制作车具(辐、轮),而"县貆""县鹑"的庭院陈设,正揭露了"肉食者"不事生产却占有劳动成果的残酷现实。

艺术反抗

三章叠唱中,"胡取禾三百廛/亿/囷"的质问层层递进,从谷物计量单位的变化(廛→亿→囷)可见剥削程度之深。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以反讽笔法,将《诗经》传统的"美刺"传统推向新高度——这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用反语揭露阶级矛盾的诗篇。

文化基因

该诗保留着原始歌谣的劳作节奏(坎坎拟声),又孕育着《七月》《硕鼠》的批判精神。其价值不仅在于反映西周晚期社会变革,更以"清水鉴奸"的意象传统,影响了后世杜甫"朱门酒肉臭"等现实主义诗篇的创作。

赏析

《伐檀》以重章叠句的民歌形式,构建了一幅动静相生的劳动图景。"坎坎"的伐木声穿透文字,与"清且涟"的河水形成奇妙的视听交响。这种复沓手法并非简单重复,正如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三章句式递进,从伐檀到伐辐再到伐轮,暗示劳动成果被层层盘剥的过程"。

诗中意象的对比极具张力。一边是劳动者"置之河之干"的艰辛,一边是统治者庭院里悬挂的"县貆""县鹑"。王夫之《诗经稗疏》特别强调:"'不稼不穑'四句连用反诘,如投枪直刺剥削者心脏"。清冽的河水在这里成为照见社会不公的明镜,水纹的"涟""直""沦"三种形态变化,暗喻着劳动者内心渐起的波澜。

情感表达呈现出递进式的爆发。从"不素餐"到"不素食"再到"不素飧",方玉润《诗经原始》评点道:"末句每章变换一字,讥讽之意愈显,犹今之排比句加强语势"。这种克制中的愤怒,恰如朱熹所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经》美学典范。

诗歌最精妙处在于其双重批判结构。余冠英在《诗经选》中分析:"表面斥责'彼君子'尸位素餐,实则揭露了整个寄生阶层的剥削本质"。河水意象的反复出现,既作为劳动场景的见证,又成为道德审判的载体——清澈之水映照出浑浊世相,这种象征手法对后世"清水濯缨"的文学传统影响深远。

点评

名家点评

《伐檀》一诗,以伐木起兴,而寓讽刺于叙事之中,可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此诗专责君子之不劳而食,而先言己之劳而无获,以见不平之意。末乃直诘之,而仍不失温柔敦厚之旨。"

近人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编》中独辟蹊径:"'河水清且涟'三叠,非徒写景,实乃以澄波映照浊世。伐檀者坎坎之声与流水潺潺相应,构成劳者歌其事之天然韵律,而'不稼不穑'之诘问,遂成千古劳工之第一声控诉。"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特别指出其章法之妙:"三章递进,由檀而辐而轮,由廛而亿而囷,由貆而特而鹑,如层波叠浪,将不劳而获者的贪婪面目渐次揭露。末句'不素餐兮'反复咏叹,冷语作结,真所谓'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从诗歌意象分析:"'伐檀'的劳作场景与'河水清涟'的自然之美形成奇异张力,劳动者在清澈河畔发出的诘问,使全诗兼具《诗经》特有的草木清香与青铜质感。那些悬挂庭院的貆、特、鹑,恰似青铜器上狰狞的饕餮纹,无声诉说着阶级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