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皇祀圜丘乐章。太和

2025年07月05日

郊坛斋帝,礼乐祀天。丹青寰宇,宫徵山川。
神祇毕降,行止重旋。融融穆穆,纳祉洪延。

佚名

译文

明皇祀圜丘乐章。太和
唐明皇祭天乐章·太和
郊坛斋帝,礼乐祀天。
在郊外祭坛虔诚祭祀天帝,用礼乐之仪敬奉苍天。
丹青寰宇,宫徵山川。
天地如画卷般壮丽(丹青指绘画),山川应和着礼乐(宫徵为古代音律)。
神祇毕降,行止重旋。
众神降临人间,祭祀队伍庄重环绕。
融融穆穆,纳祉洪延。
气氛和睦肃穆,祈求福泽绵延长久。

词语注释

圜丘(huán qiū):古代圆形祭坛
神祇(shén qí):天神与地神
宫徵(gōng zhǐ):古代五音中的两音,代指礼乐
融融穆穆:形容和睦庄严的氛围
纳祉(zhǐ):接受福泽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乾坤朗澈。明皇李隆基立于圜丘之巅,紫气东来之际,以《太和》之乐告祭昊天,恰是盛唐气象在礼乐文明中的璀璨投射。

彼时大唐经贞观之治的积淀,至开元年间已达"小邑犹藏万家室"的鼎盛。玄宗以"道治"自期,承《周礼》"以乐祀天"之制,将《太和》置于"祀圜丘乐章"十一首之开篇。丹青妙笔绘就的不仅是郊祀场景,更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寰宇一统——"丹青寰宇"四字间,可见吴道子嘉陵江三百里壁画的恢弘气韵,亦暗合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盛世华彩。

宫商角徵羽五音协和,"宫徵山川"实为《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具象化。玄宗精通音律,曾于梨园亲教《霓裳》法曲,此乐章中音律与山川的共鸣,恰是"太和"理念的终极呈现:天地人神在音波中共振,如《旧唐书·音乐志》载"羽旄纷纶,宫悬四合"的祭祀场景,终达"神祇毕降"的灵应境界。

"行止重旋"暗藏玄机,《大唐开元礼》详载祭天时"三献九成"的仪轨,每个回旋步法皆对应星斗运行。而"融融穆穆"之态,正是《诗经·大雅》"穆穆皇皇"与《周易》"保合太和"的完美融合。当青铜编钟的余韵融入晨光,这场祭祀已超越宗教仪式,成为盛唐"纳祉洪延"的文化宣言——正如杜佑《通典》所言:"开元礼乐之盛,前古未之有也。"

赏析

这首《明皇祀圜丘乐章·太和》以恢弘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幅天人感应的盛大祭祀图景。开篇"郊坛斋帝,礼乐祀天"八字,如青铜编钟般庄重肃穆,吴庚舜先生在《唐代乐舞诗评注》中指出:"'斋帝''祀天'的并置,将人间帝王与昊天上帝置于精神对话的层面,彰显了盛唐时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丹青寰宇,宫徵山川"堪称神来之笔。葛晓音教授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盛赞此联:"将视觉艺术的'丹青'与听觉艺术的'宫徵'相对,使天地山川化作流动的乐章与画卷。'寰宇'与'山川'的空间对举,暗合《周礼》'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的深意"。色彩与音律的跨界交融,创造出通感式的审美体验。

中联"神祇毕降,行止重旋"展现动态的祭祀场景。傅璇琮先生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解析:"'毕降'与'重旋'形成神圣的闭环结构,既暗示神灵驾临的刹那永恒,又通过'行止'的辩证关系,体现《周易》'反复其道'的哲学意蕴"。动词的精准运用,使肃穆仪式具有了舞蹈般的韵律美。

尾联"融融穆穆,纳祉洪延"将情感推向高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提及:"双声叠韵词'融融穆穆',既模拟祭祀乐章的余韵,又状写天人交感时的和谐氛围。'纳祉洪延'四字如黄钟大吕,将个体祈福升华为对国运昌隆的永恒祈愿"。这种情感升华,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程千帆《古诗考索》总结道:"以二十八言构建三重空间——人间祭坛、自然寰宇、神界仙踪,通过礼乐意象的金线交织,最终达成'太和'之境"。这种艺术成就,使其成为唐代祭祀乐章中"温柔敦厚而不失雄浑气度"(马茂元《唐诗选》评语)的典范之作。

点评

《明皇祀圜丘乐章·太和》以简练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唐代皇家祭天的庄严盛况。"丹青寰宇,宫徵山川"八字尤为精妙,将礼乐之华彩与天地之壮阔融为一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句:"以画境入诗境,使无形之礼乐具象可感,帝王气象自生。"

末句"融融穆穆,纳祉洪延"深得《诗经》雅颂遗韵,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称:"此二句气象雍容,如见钟磬余音袅袅于圜丘之上,所谓'大乐必易'者,正是此等境界。"全篇虽仅三十二字,却将祭祀的肃穆、天人的交融、福祉的绵长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唐代郊庙歌辞中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