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凉州歌第二

2025年07月05日

朔风吹叶雁门秋,万里烟尘昏戍楼。
征马长思青海北,胡笳夜听陇山头。

佚名

译文

朔风吹叶雁门秋
北风呼啸,吹落雁门关的秋叶
万里烟尘昏戍楼
万里边疆,烽烟弥漫,戍楼在尘沙中显得昏暗
征马长思青海北
战马长久地思念着青海以北的故乡
胡笳夜听陇山头
夜晚,胡笳的悲鸣声在陇山头回荡

词语注释

朔风:北方吹来的寒风
雁门:雁门关,古代重要关隘,位于今山西代县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胡笳: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音色悲凉
陇山:位于今陕西、甘肃交界处的山脉

创作背景

凉州,这方被祁连山雪水滋养的丝路咽喉,在盛唐的版图上始终跳动着不平凡的脉搏。当开元天宝的繁华在长安城头绽放时,西北边塞却正经历着铁与血的洗礼。《凉州歌第二》的每一个音节,都浸染着戈壁风沙的粗粝与征人望乡的苍凉。

朔风卷着雁门关外的枯叶,将秋意刻进戍卒的铠甲。诗人以"万里烟尘"的泼墨笔法,再现了当时吐蕃与唐军反复争夺河西走廊的烽火——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期凉州都督府"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不仅是商队驼铃,更有列列旌旗。那"昏戍楼"的何止是自然风沙,分明是战云密布的历史天空。

青海湖畔的马蹄声穿透了时空,与《旧唐书·吐蕃传》中"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取禾"的记载遥相呼应。而陇山夜笳的呜咽,恰是《乐府诗集》所录"陇头流水,鸣声幽咽"的战争注脚。诗人用"长思"与"夜听"的虚实相生,将戍卒的肉身困顿与精神漂泊,都凝练成盛唐边塞最动人的苍茫意象。

这曲战地悲歌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它将个体命运织入时代经纬。当开元盛世的中原诗人还在吟咏风月时,西北的军帐里早已飘荡着这种带着血性的诗行——那是用羌笛胡笳谱写的盛唐另一面,是历史皱褶里永远鲜活的集体记忆。

赏析

这首《凉州歌第二》以边塞秋景为画卷,用凝练的笔触勾勒出戍边将士的苍茫心境。朔风卷叶、雁门秋深的开篇,瞬间将人带入"万里烟尘昏戍楼"的辽阔战场。唐代边塞诗研究专家任文京在《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中指出,这种"风叶雁门"的意象组合,堪称盛唐边塞诗的经典范式,既点明时空坐标,又以飘零的落叶暗喻征人命运的漂泊无定。

"征马长思青海北"一句,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盛赞其"物我交融的移情艺术":战马本无思绪,诗人却赋予其人性化的"长思",实则投射将士们对故乡的魂牵梦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特别推崇"胡笳夜听"的听觉描写,认为陇山头传来的异域乐声,在《唐代音乐与诗歌》中被阐释为"最动人的边塞声音符号",既强化了地理的荒远,又平添几分文化隔阂的孤独。

全诗情感沉郁而不失壮阔,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所言:"四句诗中暗含三个空间维度——仰望的雁阵、平视的烟尘、俯听的胡笳,构成立体化的悲壮美。"这种艺术手法被《全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景语作情语"的典范,将守边者"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勇与"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婉,都浓缩在28字的画卷中。

值得注意的是,"昏戍楼"的"昏"字堪称诗眼。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分析道:"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炼字,既写尽烽烟遮天的实景,又暗喻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心理压抑,与杜甫'乾坤日夜浮'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兼具画面感和情感张力的表达,正是盛唐边塞诗"气象浑厚"的典型体现。

点评

朔风卷叶过雁门,秋色连烽火。万里戍楼烟尘里,一纸家书抵万金。此诗以边塞苍茫之气,写征人刻骨之思,字字如金戈跃出纸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征马长思'四字,抵得上一幅《塞外征戍图》。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此等句法,最见盛唐气象。"

沈德潜《唐诗别裁》谓:"'胡笳夜听'句,将戍卒耳中之声、心头之颤和盘托出,与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异曲同工,然更添三分铁血之气。"

陇山月色浸胡笳,青海霜痕印马蹄。诗人以"昏戍楼"三字为眼,烟尘非但迷目,更暗喻时局之晦暗。通篇不着一"愁"字,而征人之悲已随朔风穿透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