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墙头花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婉之声
《墙头花》属唐代乐府杂曲歌辞,其创作可追溯至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据《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载,此类曲辞多采民间歌谣入乐,后经文人润色。此二首以闺怨为题,实则折射开元天宝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阵痛。
第一首:寒砧声里的盛世余韵
"蟋蟀鸣洞房"四句,暗合《诗经·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时序意象。唐代宫廷尚舞成风,《教坊记》载玄宗时"宫女千数,宜春院歌舞伎衣皆金线绣罗",而"天寒剪刀冷"之句,恰与安史之乱后《羯鼓录》所记"梨园弟子散如烟"形成残酷对照。金井梧桐的意象组合,早见于南朝庾肩吾《九日侍宴》"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在此化作盛世最后的金玉碎片。
第二首:罗衣上的时代泪痕
"秦王在时作"或暗指太宗贞观之治,《唐会要》卷三十三记载当时"九部乐"舞衣皆用蜀锦。杜佑《通典》载天宝后"坊邑犹存旧舞衣,而工伎尽散",正与此诗"秋来不堪著"相呼应。春风与秋日的意象转换,暗喻王朝生命周期,与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异曲同工。
艺术渊源的承继
其创作手法可见齐梁宫体余韵,然摒弃"轻艳"而取"哀而不伤"之境。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此类作品"托兴幽微,寄慨深远",恰如"罗衣裳"既承《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的服饰政治隐喻,又开晚唐李商隐"旧镜鸾何处,衰桐凤不栖"的衰飒诗风。
注:诗中"秦王"当非实指,唐人常以汉喻唐,如杜甫《兵车行》"武皇开边意未已",此或借秦王府旧事喻太宗盛世。马缟《中华古今注》载:"秦王破阵乐舞人皆衣画甲",可见舞衣在唐代政治符号中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