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白华

2025年07月05日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佚名

译文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洁白的菅草花啊,白茅将它捆扎。
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那人离我远去,留我独自凄凉。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天上白云飘荡,露水滋润茅菅。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命运如此艰难,他却不肯回头。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滮池水向北流,灌溉那片稻田。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长啸悲歌伤怀,思念那个伟岸的人。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砍下桑枝为柴,放入炉中燃烧。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只因那个伟岸的人,让我心忧难消。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宫中钟鼓声声,传到宫墙之外。
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心中焦虑不安,他却对我冷淡。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
秃鹫站在鱼梁,白鹤栖于林中。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只因那个伟岸的人,让我心忧难消。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鸳鸯停在鱼梁,收起左边翅膀。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那人品行不端,反复无常。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扁平的石头啊,踩上去多低微。
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那人离我远去,使我忧思成疾。

词语注释

菅(jiān):一种草本植物,开白花。
俾(bǐ):使。
英英:轻盈明亮的样子。
滮(biāo)池:古水名。
卬(áng):我。
煁(chén):炉灶。
懆懆(cǎo cǎo):忧愁不安的样子。
迈迈:疏远冷淡的样子。
鹙(qiū):秃鹫。
戢(jí):收敛。
疧(qí):忧思成疾。

创作背景

《白华》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哀婉深沉的弃妇诗,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幽王时期。据《毛诗序》载:"《白华》,周人刺幽后也。"诗中以"白华""白茅"起兴,暗喻纯洁被弃的悲剧,与《史记》所载"褒姒之乱"的历史阴影相叠——幽王废申后、黜太子宜臼,终致西周倾覆。

诗中"天步艰难"四字,既是女子遭弃的泣血之语,亦折射出周王室"邦靡有定"(《诗经·瞻卬》)的动荡时局。"滮池北流"的意象,暗合镐京地理(《水经注》载滮水经昆明池北),而"鼓钟于宫"的铺陈,恰似《吕氏春秋》所述"钟鸣鼎食"的宫廷盛景反衬出的寂寥。末章"有扁斯石"的卑微之叹,与《周易》"履霜坚冰至"的忧患意识遥相呼应,使个人悲欢升华为时代裂帛之声。

此诗以菅茅、白云、鹤鹙等自然物象构建隐喻体系,既承《国风》比兴传统,又开《楚辞》香草美人先河。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幽怨悱恻,如闻夜猿",正是对这首穿越三千年依然灼痛人心的贵族悲歌最贴切的注脚。

赏析

《白华》以草木起兴,构建了一幅凄清而深婉的弃妇哀思图卷。诗中"白华菅兮,白茅束兮"的意象,被朱熹《诗集传》解读为"洁白之物"的相互缠绕,暗喻夫妇本该如白茅般紧密相依,却因"之子之远"而断裂。这种以自然物象隐喻人事的手法,恰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言:"取兴幽微,寄慨遥深"。

诗中意象群形成强烈情感张力:"英英白云"与"滮池北流"构成天地间的流动感,反衬主人公的凝滞愁绪;"樵彼桑薪"的日常劳作场景,因"卬烘于煁"的孤独动作而蒙上寂寥色彩。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特别指出"鼓钟于宫"二句:"内悲外显,犹声之必扬",揭示出情感压抑与爆发的矛盾。

禽鸟意象的运用尤具深意。"鹙鹤对照"被闻一多《诗经通义》阐释为"以猛禽喻新欢,以祥禽自比"的象征体系,而"戢其左翼"的鸳鸯,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这是"雌雄相依之态",反讽"二三其德"的负心人。这种"以自然反观人事"的写法,正是《诗经》"比兴"传统的精髓。

情感表达呈现递进式发展。从开篇"俾我独兮"的孤寂,到"实劳我心"的煎熬,终至"俾我疧兮"的身心俱损。陈子展《诗经直解》评此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实则字里行间暗涌着被礼教压抑的剧烈情感。诗中"天步艰难"的慨叹,已超越个人哀怨,隐约触及对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

全诗最后落脚于"有扁斯石"的卑微意象,程俊英《诗经注析》认为这象征着"被践踏的地位",与首章的白茅形成首尾呼应。这种精巧的意象闭环,使全诗在艺术结构上达到"情采芬芳,比兴深远"(刘勰《文心雕龙》评语)的境界,成为《小雅》中独具特色的怨刺诗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白华》之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风人之旨。"此评可谓切中肯綮。诗中"白华菅兮,白茅束兮"起兴,以素洁之物喻纯真之情,朱熹《诗集传》称其"取兴清远,寄意遥深"。

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编》中特别赏鉴"英英白云,露彼菅茅"二句:"云露滋润草木,犹君子当养护小人,今反见弃,天道何其艰难!"其评点揭示出自然意象中蕴含的深刻人伦之思。

沈德潜《古诗源》评末章"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云:"以卑微之石作结,与首章白华相呼应,构成完整意象体系。被弃者自比履石,愈见其心之悲苦而姿态不失端庄。"

陈寅恪则从比较诗学角度指出:"'鼓钟于宫,声闻于外'二句,与希腊悲剧中'宫墙内的哭声'异曲同工,皆写隐痛之不可掩藏,足见人类情感表达的普遍性。"

当代学者叶嘉莹特别推崇诗中禽鸟意象的运用:"'有鹙在梁,有鹤在林'、'鸳鸯在梁'等句,通过水鸟的成双反衬人之孤独,比兴手法已达化境。王夫之《诗经稗疏》谓'一物而三致意焉',正指此种复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