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华》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哀婉深沉的弃妇诗,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幽王时期。据《毛诗序》载:"《白华》,周人刺幽后也。"诗中以"白华""白茅"起兴,暗喻纯洁被弃的悲剧,与《史记》所载"褒姒之乱"的历史阴影相叠——幽王废申后、黜太子宜臼,终致西周倾覆。
诗中"天步艰难"四字,既是女子遭弃的泣血之语,亦折射出周王室"邦靡有定"(《诗经·瞻卬》)的动荡时局。"滮池北流"的意象,暗合镐京地理(《水经注》载滮水经昆明池北),而"鼓钟于宫"的铺陈,恰似《吕氏春秋》所述"钟鸣鼎食"的宫廷盛景反衬出的寂寥。末章"有扁斯石"的卑微之叹,与《周易》"履霜坚冰至"的忧患意识遥相呼应,使个人悲欢升华为时代裂帛之声。
此诗以菅茅、白云、鹤鹙等自然物象构建隐喻体系,既承《国风》比兴传统,又开《楚辞》香草美人先河。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幽怨悱恻,如闻夜猿",正是对这首穿越三千年依然灼痛人心的贵族悲歌最贴切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