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太和第一

2025年07月05日

国门卿相旧山庄,圣主移来宴绿芳。
帘外辗为车马路,花间踏出舞人场。

佚名

译文

国门卿相旧山庄
昔日王公贵族的山庄,如今靠近皇城
圣主移来宴绿芳
圣明的君主将它改建,在此设宴赏春
帘外辗为车马路
珠帘外,车马往来辗出大道
花间踏出舞人场
百花丛中,舞者们踏出表演的场地

词语注释

卿相(qīng xiàng):古代高级官员的统称
辗(zhǎn):车轮滚动压过
踏(tà):用脚踩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太和第一创作背景

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正氤氲着盛世的华彩。这首《太和第一》诞生的时刻,恰是唐玄宗将"卿相旧山庄"收归皇家,改造成骊山华清宫的鼎盛时期。史载天宝六载(747年),玄宗大兴土木扩建离宫,将原本权贵的庄园化作帝王宴游的瑶池。

"圣主移来宴绿芳"一句,暗合《旧唐书》所载玄宗"每岁幸华清宫"的盛况。那绣帘外辗过的车马印痕,是王维笔下"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具象;而"花间踏出舞人场",恰与《霓裳羽衣曲》的传说相呼应——太常乐工在牡丹丛中排练新曲,绣鞋踏碎晨露的模样,被诗人凝练成盛唐气象的永恒剪影。

此曲以杂曲歌辞的灵活体式,将宫廷宴乐的富丽与山水园林的雅致熔铸。当梨园弟子用弦索演绎时,那些被碾入尘土的旧庄海棠,便在新朝的歌舞中获得了永生。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太和第一》以精巧的意象并置构建出盛唐气象的典型画面,堪称唐代宫廷宴乐诗的典范。通过"卿相旧山庄"到"圣主宴绿芳"的转换,诗人完成了一场微妙的权力叙事——旧日权贵的私密空间被皇权重新定义,成为展示帝国威仪的舞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移来'二字举重若轻,既暗示皇权对空间的绝对支配,又保留了园林本身的美学价值"。

诗中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运用极具匠心。"帘外辗为车马路"以车马喧嚣暗示宴席规格之隆,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赞赏其"以帘幕的轻透质感反衬外部世界的喧阗,形成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而"花间踏出舞人场"则化静为动,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美学》中分析道:"舞者从花丛中翩然而出的意象,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熔铸一体,正是盛唐艺术'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并存的审美体现"。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空间转换完成从威仪到欢愉的过渡。前两句的庄重肃穆与后两句的宴乐升平形成张力,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认为:"这种情感节奏的把握,彰显出唐代宫廷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特别是"踏"字的运用,台湾学者柯庆明指出其"既保留宫廷舞步的规范,又透露出生命勃发的律动,堪称礼乐文化的精神具象化"。

全诗最精妙处在于对"场"的多元诠释。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考证认为:"这个'场'既是物理空间的舞场,更是皇权展示的政治场域,同时还是诗人观察盛世的文化场域"。三种维度的叠加,使得短短四句二十八字的诗作,成为盛唐气象的微型标本,完美诠释了《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的美学理想。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太和第一品鉴

原玉清音
国门卿相旧山庄,圣主移来宴绿芳。
帘外辗为车马路,花间踏出舞人场。

名家撷英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作:"以金谷之笔写兰亭之事,'辗'字如见朱轮压芳草,'踏'字似闻罗袜触落英。帝王宴游之盛,尽在转折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移来'二字最妙,将圣主惜春之心化作造化手段。昔人谓王维诗中有画,此诗乃画中有声矣。"

墨香余韵
帘外车马之"辗"与花间舞人之"踏",一重一轻,恰似羯鼓遇瑶琴。卿相山庄承圣主恩泽,便使尘土生香、草木含章。此中富贵气象,非以金玉堆砌,而在"绿芳"二字里透出天地生机,所谓"太和第一",正得中和之美也。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评:"'宴绿芳'三字是词眼,使无情之草木具君臣礼乐之姿,较之'春风举国裁宫锦'句更见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