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柳絮纷扬如雪,太常寺的编钟声穿透薄雾。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为昭德皇后王氏重修庙宇,这首《永和》便诞生于盛唐最瑰丽的礼乐光华之中。
史载昭德皇后早薨,玄宗追思不已,命太常卿张说主持创作整套庙乐。乐工们以朱漆调试着瑟柱,太祝官将青玉圭璧陈列于黼扆前,正是在这般庄重氛围里,乐师们从《诗经·周颂》中采撷"永和"二字为章名,取"永锡祚胤,和乐且耽"之意。
"穆清庙"三字起笔便见深意,《毛诗正义》有云:"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此处化用既暗合皇后贞静之德,又以肃穆笔调勾勒出松柏森森的庙貌。当编磬敲响羽调,太常博士们以"荐严禋"对应《周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仪轨,将玄宗的追思升华为天地共鉴的庄严祭祀。
第二联的"和乐新"藏着盛唐气象的秘密。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亲改曲谱,在传统雅乐中融入龟兹乐元素,羯鼓的明快节奏与埙的幽远音色交织,恰似"集元辰"三字所绘——日月星辰的光华凝聚于庙堂,这是只有开元盛世才敢做的礼乐创新。
末句"祚无极,享万春"的鎏金文字,最终被绣在祭服的十二章纹上。当冬至祭典的曙光掠过庙碑时,这八个字随着三百童子的歌声直上九霄,成为盛唐对永恒最恢宏的想象。而如今我们重读这些文字,仍能听见穿越千年的钟鼓余韵,正轻轻叩击着历史的青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