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太和第二创作背景探微
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新裁的官袍上,年轻的杜牧以《太和第二》为曲牌,将盛唐余韵与中唐忧思织就成四行玲珑绝句。此时距安史之乱已过去七十余载,帝国正试图在甘露未降的政治寒冬里,重拾《霓裳羽衣曲》的旧梦。
"国鸟尚含天乐转"句中,那衔着仙乐盘旋的青鸾,实为大明宫含元殿檐角的鎏金脊兽。据《唐会要》记载,太和初年文宗命梨园子弟重排《云韶乐》,乐官王涯曾奏称"旧制鸾舞皆设木偶,今请以宫人代之"。诗人笔下振翅欲飞的神鸟,恰是帝国试图复活盛唐气象的隐喻。
寒风中飘荡的御衣香,在《杜阳杂编》里能找到注脚:文宗崇尚俭朴,却仍沿用玄宗朝传下的"瑞龙脑香"熏衣旧制。李肇《翰林志》载太和二年冬,翰林学士独赐"蹙金绣龙香囊",这与诗中"犹带"二字形成微妙互文——旧日荣光如同残香,既挥之不去,又难以把握。
碧潭明月之约,暗合《开元天宝遗事》中"玄宗夜宴龙池"的典故。然考《旧唐书·文宗纪》,太和二年秋确有"幸蓬莱池观竞渡"之事,时杜牧刚进士及第,正任弘文馆校书郎。诗人以"待君王"作结,表面是应制诗的恭谨,细读却透露出新科士子对"更张政事,涤除积弊"(《资治通鉴》载文宗语)的期待。
这组杂曲歌辞诞生时,牛李党争初现端倪,白居易正在洛阳编纂《白氏长庆集》。杜牧以二十余岁的眼光,将时代矛盾凝练成月光下的碧潭:水面倒映着未央宫的灯火,水底却沉着天宝年间的碎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