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太和第二

2025年07月05日

国鸟尚含天乐转,寒风犹带御衣香。
为报碧潭明月夜,会须留赏待君王。

佚名

译文

国鸟尚含天乐转
宫廷的乐鸟仍在吟唱天籁之音
寒风犹带御衣香
凛冽的寒风还沾染着君王衣袍的芬芳
为报碧潭明月夜
且让我将这碧潭映月的良辰美景
会须留赏待君王
悉心珍藏,静候君王共赏

词语注释

天乐(tiān yuè):指仙乐或宫廷雅乐
御衣(yù yī):帝王所穿的衣袍
会须(huì xū):定要、应当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太和第二创作背景探微

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新裁的官袍上,年轻的杜牧以《太和第二》为曲牌,将盛唐余韵与中唐忧思织就成四行玲珑绝句。此时距安史之乱已过去七十余载,帝国正试图在甘露未降的政治寒冬里,重拾《霓裳羽衣曲》的旧梦。

"国鸟尚含天乐转"句中,那衔着仙乐盘旋的青鸾,实为大明宫含元殿檐角的鎏金脊兽。据《唐会要》记载,太和初年文宗命梨园子弟重排《云韶乐》,乐官王涯曾奏称"旧制鸾舞皆设木偶,今请以宫人代之"。诗人笔下振翅欲飞的神鸟,恰是帝国试图复活盛唐气象的隐喻。

寒风中飘荡的御衣香,在《杜阳杂编》里能找到注脚:文宗崇尚俭朴,却仍沿用玄宗朝传下的"瑞龙脑香"熏衣旧制。李肇《翰林志》载太和二年冬,翰林学士独赐"蹙金绣龙香囊",这与诗中"犹带"二字形成微妙互文——旧日荣光如同残香,既挥之不去,又难以把握。

碧潭明月之约,暗合《开元天宝遗事》中"玄宗夜宴龙池"的典故。然考《旧唐书·文宗纪》,太和二年秋确有"幸蓬莱池观竞渡"之事,时杜牧刚进士及第,正任弘文馆校书郎。诗人以"待君王"作结,表面是应制诗的恭谨,细读却透露出新科士子对"更张政事,涤除积弊"(《资治通鉴》载文宗语)的期待。

这组杂曲歌辞诞生时,牛李党争初现端倪,白居易正在洛阳编纂《白氏长庆集》。杜牧以二十余岁的眼光,将时代矛盾凝练成月光下的碧潭:水面倒映着未央宫的灯火,水底却沉着天宝年间的碎瓷。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太和第二》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宫廷乐的华美与怅惘,展现了盛唐气象中特有的"乐中见哀"美学特质。前两句"国鸟尚含天乐转,寒风犹带御衣香"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国鸟"作为宫廷音乐的象征性意象(《全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指"训练有素的乐伎"),将凝固的乐音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而"寒风"与"御衣香"的并置,则通过嗅觉记忆延续着君王的在场感。这种通感手法被程千帆评为"以虚笔写实境,在唐诗中独得风流"。

后两句"为报碧潭明月夜,会须留赏待君王"转入抒情主体的心理时空。学者傅璇琮特别推崇"碧潭明月"的意象组合,认为其"以澄澈之境反衬惆怅之情,较之直抒胸臆更显蕴藉"。等待中的乐师将自然景物转化为情感容器,潭月之永恒与君王之暂离构成张力,恰如叶嘉莹所言:"盛唐宫廷诗最动人处,正在辉煌气象下掩映的微妙不安。"

全诗情感呈现"期待—悬置"的双重结构。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尚含''犹带'是记忆的延展,'会须留赏'是未来的悬望,现在时态在诗中完全缺席,这种时间结构暗含盛唐宫廷艺术的典型心态。"诗人通过音乐、香气、月光等易逝之物的精心编织,在四句之内完成从集体欢宴到个体孤独的情感转换,正如霍松林所评:"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此诗得之。"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国鸟'二句,以天家气象入诗,却无斧凿痕。'含''带'二字尤妙,化肃穆为流动,似闻仙乐袅袅,犹见翠华逶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结句托意深远。'碧潭明月'本寻常景,缀以'待君王'三字,顿生忠爱缠绵之致。较之鲍照《代淮南王》'愿逐明月入君怀',更见含蓄雍容。"

近人俞陛《诗境浅说续编》曰:"此诗妙在虚实相生。前联实写太和殿前景象而暗含颂圣,后联虚拟潭月留赏而反见真情。唐人应制诗中,能得此天然风韵者鲜矣。"

艺术特色:

  • "尚含""犹带"以拟人笔法写宫禁景物,使肃穆的"天乐""御香"顿生缱绻之情
  • "碧潭明月"与"君王"意象遥相呼应,清辉玉露之景中暗藏"沧浪之水浊兮"的比兴
  • 全诗四句皆用倒装句式,却流转自如,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