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何草不黄

2025年07月05日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佚名

译文

何草不黄?
哪里的草儿不枯黄?
何日不行?
哪一天不奔波在路上?
何人不将?
哪一个人不被迫离乡?
经营四方。
辛苦劳碌走遍四方。
何草不玄?
哪里的草儿不腐烂?
何人不矜?
哪一个人不饱经风霜?
哀我征夫,
可怜我们这些征夫啊,
独为匪民。
竟被当作异类一样。
匪兕匪虎,
不是野牛不是猛虎,
率彼旷野。
却要终日奔走旷野。
哀我征夫,
可怜我们这些征夫啊,
朝夕不暇。
从早到晚不得闲暇。
有芃者狐,
毛茸茸的狐狸,
率彼幽草。
出没在深草丛中。
有栈之车,
高高的役车,
行彼周道。
行驶在漫长的大道上。

词语注释

玄:此处指草腐烂变黑。
矜(jīn):通“鳏”,指困苦可怜。
匪:通“非”,不是。
兕(sì):古代指犀牛一类的猛兽。
芃(péng):形容兽毛蓬松的样子。
栈(zhàn):高大的样子,此处形容车高。
周道:大路,官道。

创作背景

《何草不黄》作为《诗经·小雅》中的怨刺诗篇,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的动荡岁月。当烽火与苛政撕裂了礼乐文明的帷幕,这首诗便从征夫的草履下生根,在历史的夹缝中开出血泪交织的花朵。

周室衰微的阴影下,诸侯征伐无度。据《竹书纪年》载,宣王后期"王师屡败,民人疲于奔命",而幽王时"烽燧频举,徭役苛急"。诗中"经营四方"的浩叹,恰与青铜器铭文中"王命征伐"的记载形成互文,那些被磨蚀的甲骨与简牍间,犹见征夫枯骨化作的墨痕。

诗人以"草色"为意象经纬,将自然轮回与人性异化织成双重隐喻。"何草不黄"既是岁暮枯荣的天地节律,更是生命在徭役中速朽的象征。班固《汉书·食货志》所述"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的旧制早已崩坏,征夫们被迫如"匪兕匪虎"般在旷野永久流浪,连狐兽尚有"幽草"可栖,人却沦为"栈车"上移动的囚徒。

最刺人心魄者,莫过于"独为匪民"的控诉。《周礼》所构建的"以九职任万民"秩序已然崩塌,当权者视民力如刍狗。郑玄笺注此句云"独见非民",恰与《左传》中"民不堪命"的记载呼应。那些被史笔简化为数字的征夫,终于在诗句中获得了声音——他们用荆棘般的语言,在《诗经》的丝绸上刺出了带血的纹章。

赏析

《何草不黄》以草木兴衰起笔,却将笔锋直指征夫的血泪。枯黄的野草、晦暗的天色,成为王朝倾颓的隐喻,更是千万征夫生命的底色。朱熹在《诗集传》中道破:"草木凋谢,征夫劳瘁,上下同忧也",那蔓延的枯黄何止是秋草,分明是生命在战火与徭役中燃烧殆尽的痕迹。

"何日不行"四字如重锤,击碎时空的界限。方玉润《诗经原始》评其"三问三答,如闻征夫号泣之声",连续的反诘里,是生命被碾作尘埃的控诉。当诗人以"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自况时,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点明:"人非野兽,却被迫如兽群般流浪",这种身份错位的悲怆,比直陈苦难更锥心刺骨。

诗中意象的递进尤见匠心:从枯草到玄色(黑赤)的天地,再到幽草丛中独行的狐狸,色彩由枯黄渐入黑暗。陈子展《诗经直解》称此"如层层染血的帛书",而"有栈之车"碾过周道的画面,恰似《毛诗序》所言"视民如禽兽"的具象化——那些华美的官车,正载着吃人的礼制奔赴四方。

最痛彻的莫过于"独为匪民"的呐喊。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此句为"惟我辈不被当人看待",而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延伸道:"当整个时代都陷入疯狂,清醒者反而成了异类。"征夫们像野草般被收割,像狐狸般被驱逐,最终在历史的长卷里,连墨点都未曾留下。

点评

《诗经·小雅》中的《何草不黄》,以草木凋零起兴,道尽征夫之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何草不黄》四章,哀征役也。读之如闻秋声,如见征夫之颜色。"其评点精妙,直指诗心。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亦有妙论:"'何草不黄'四问,如层波叠浪,将天地不仁、万物刍狗之悲推至极处。'匪兕匪虎'之喻,尤见人性被战争异化之痛。"此语道破诗中反战思想之深刻。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其艺术:"连用诘问,不答而答。'玄草'与'黄草'呼应,时序流转中见征夫无归。末章狐行草野、车行周道之象,正是以景结情妙笔。"

全诗以**"草木—征夫—兽类"**三重意象交织,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赞叹:"野草黄而复玄,征夫劳而不息。诗人将自然永恒与人生苦难并置,遂成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