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草不黄》作为《诗经·小雅》中的怨刺诗篇,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的动荡岁月。当烽火与苛政撕裂了礼乐文明的帷幕,这首诗便从征夫的草履下生根,在历史的夹缝中开出血泪交织的花朵。
周室衰微的阴影下,诸侯征伐无度。据《竹书纪年》载,宣王后期"王师屡败,民人疲于奔命",而幽王时"烽燧频举,徭役苛急"。诗中"经营四方"的浩叹,恰与青铜器铭文中"王命征伐"的记载形成互文,那些被磨蚀的甲骨与简牍间,犹见征夫枯骨化作的墨痕。
诗人以"草色"为意象经纬,将自然轮回与人性异化织成双重隐喻。"何草不黄"既是岁暮枯荣的天地节律,更是生命在徭役中速朽的象征。班固《汉书·食货志》所述"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的旧制早已崩坏,征夫们被迫如"匪兕匪虎"般在旷野永久流浪,连狐兽尚有"幽草"可栖,人却沦为"栈车"上移动的囚徒。
最刺人心魄者,莫过于"独为匪民"的控诉。《周礼》所构建的"以九职任万民"秩序已然崩塌,当权者视民力如刍狗。郑玄笺注此句云"独见非民",恰与《左传》中"民不堪命"的记载呼应。那些被史笔简化为数字的征夫,终于在诗句中获得了声音——他们用荆棘般的语言,在《诗经》的丝绸上刺出了带血的纹章。